什么是内需?什么不是内需?这个问题是“拉动内需”或者“扩大内需”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内需相对外需,这个“内”指的就是“国内”的意思,没有异议。
内需的“需”,一般理解为“需求”,内需即“国内需求”,那么,有问题了,“需求”是一种意愿,现实存在的,既不要“拉动”更不要“扩大”。
要做的或能做的,就是“满足需求”或“拒绝满足需求”。
可见,内需的“需”,理解为“需求”不太恰当,它更多的有“消费”的意思,更通俗点的是“花钱”的意思,“让国内老百姓肯消费,敢花钱”,听上去很耳熟吧,这才接近内需的真正意思了。
为什么国内老百姓不敢消费,不肯花钱,已经有很多精辟帖文说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里想讨论还是“内需”本义。
首先可以排除,“内需”不是“内急”。
“内急”是什么意思?“内急”就是对要大小便一类生理反应的文绉绉说法,记得告诫过一位进城不久干活不错的农民工讲卫生,他说,真他妈贵,连撒泡尿都花钱!农民干练思维有时很接近真理,在他们看来,如果公共厕所不姓“公”,那么花不起钱的人只能随地大小便了,这就是“内急”,还能找个隐蔽地方解决,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于“内急”的事情,即那些在城市里维系生存所必需的事情,那就不得不花钱了,比如,住得起房,看得起病,上得起学。
由此可见,满足生存甚至生理需要的行为是用不着“拉动”或“扩大”的,人们总是会消费的,所以,不能算“内需”。
其次可以排除,“内需”不是“烧钱”。
“烧钱”是什么意思?“烧钱”就是对做惊世骇俗事情以满足心理要求的夸张说法。
“烧钱”有许多形式,在官场,办公楼比豪华,官员比排场;在国企,老总高年薪还算表面的,真正享受是花样翻新职务挥霍;在民间,一批迅速暴富者置业、建坟,包二奶等等。
由此可见,那种故意把钱不当钱,以满足心理需要或变态炫耀的行为也是用不着“拉动”或“扩大”的,想拦都拦不住,所以,也不能算“内需”。
什么不是内需有些看清楚了,再来看,什么是内需。
上述两类行为,前者不得不消费,后者放纵性消费,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正常消费,如果把商品(或服务)分为必需品,便利品,奢侈品三种类型,很明显,一般意义上的正常消费,属于购买便利品(或相应服务)的行为。
便利品不是生活必需的、但却是能让生活更美好,不是炫耀奢侈的、但却能给人带来欢娱,比如像电视机,郊游等等。
许多便利品是人的器官延伸,比如钓鱼杆、自行车、计算机分别是手、脚、脑的延伸;许多便利品是可以更迭升级循环,比如看一场新电影,换一件新衣服,玩一场更新版本的游戏等等;其实,内需也可以看成一般意义上的正常消费。
消费意愿可以拉动,供给规模也可以扩大,但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会大打折扣。
第一,必需品没有基本保障,便利品消费就会受到限制。
比如,把房地产定为支柱产业,或者干脆把自来水定为支柱产业,因为这两样都是属于有某种保障性质的必需品,一旦它们的价格与人们的收入出现很大偏差,就会很快掏空人们的口袋并让人们产生恐慌预期。
第二,资源流向非生产性项目过多,便利品供给就会受到限制。
比如,把钱过多地砸向钢筋混凝土,这些东西是不直接产生资本循环的,而且,政府对项目成本约束很不内行或故意不内行,这样就会产生暴利,即使“阳光的”,这种积累也不愿意投向微利但却能让很多人就业的非出口型制造业,一部分暴富者宁可追求奢侈品。
什么是内需也有些看清楚了。
实际上,在当下,“国内需求”即中国人消费意愿是客观存在的,所谓“拉动”或“扩大”的前提是“保障”。
外需按我通俗的说法就是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量。
在当前改革深化,内需不足,外需大减的情况下,请问中国经济到底有多糟糕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