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精卫填海的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其曰——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文中对于“精卫鸟”的外形,已描绘得很清楚了。
“乌”,并非专指乌鸦,古时,是为短尾飞禽之总称。
而且,乌,被认为是反哺的慈鸟。
曹 *** 《短歌行》诗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引用的就是乌鸟反哺的典故。
精卫短尾,头上的羽毛有花纹,嘴为白色,红色脚爪。
其鸣自詨,是说叫声是“精卫—精卫”。
在古代,精卫鸟还被叫做“誓鸟”,或“志鸟”,这是从其有志气,发誓必行这一点来说的。
还叫“冤禽”或“冤禽禽”,这是由此鸟的叫声与此名近似,拟人化而来。
据说,东海民间,还称之为“帝女雀”——炎帝之女变化而来。
具体来说,“精卫鸟”是现在的什么鸟呢?好像应该属于“塘鹅”,也就是鹈鹕科中的一种。
或者,是鲣鸟科的一种。
它俩是近亲。
但鲣鸟一般生活在南海。
精卫填的那个海,文中也说得很清楚了——东海。
不过,古时候的东海,与现在的东海的概念不同。
《山海经》那个时候的地理概念是——中间是土地,四周为海。
所以,精卫填的东海,指的是大地东面的海。
好在,还有一个参照物,就是西山——精卫从这座山上衔木石以填海。
这个山在哪里呢?《北山经》说,漳水从此山流出,注入黄河。
这就好办了。
漳水有清漳和浊漳两条支流,均发源于山西长治。
古时候,漳水注入黄河。
后来,黄河向南改道。
漳水注入海河。
这是后来的事。
长治有什么山呢?就是著名的太行山。
西山是太行山的一个支阜,古称“太行之首”,又叫“小清凉山”,这山一直绵延到京西。
由长治一带一直向东,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东海”,应该更为合情理。
精卫填海,是悠久中华壮丽凄美的神话。
历代记载歌咏颇多。
北周庾信 《哀江南赋》曰:“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
” 清陈茗香 《悬嶴猿.题词》云:“千古英雄尽浪淘,冤禽衔石尚悲号。
” 但大概都比不上陶渊明读《山海经》诗的隽永:“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短短两句诗,却涌动着心灵的震颤和感动。
这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精卫是一种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鸟。
炎帝的都城曾经在山东东部沿海的日照市两(魉)城遗址,他的女儿女娃在临近的黄海(古称东海)中游泳时不幸溺亡,化为精卫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