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出地面的最大悬湖是哪个湖

我国高出地面的最大悬湖是哪个湖,第1张

我国高出地面的最大悬湖是哪个湖 我国高出地面最大的“悬湖”是哪个湖?我国高出地面最大的“悬湖”是哪个湖?

洪泽湖洪泽湖为一"悬湖",湖底高出...其三,大筑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是洪泽湖完全形成的人为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

因此,洪泽湖被称为人工湖。

我国高出地面最大的“悬湖”是哪个?八百里洞庭成“悬湖”,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八百里洞庭成“悬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从今年的气象状况来看,虽说降雨多是直接原因,但降雨多的背后也参杂着人为因素,再加上洞庭湖的萎缩也与人为有关,所以综合比较人为因素占比更大。

首先说降雨,虽说长江流域降雨一直比较丰富,但今年的雨量不但高且集中,连续强降雨在湖南境内,通过三湘四水全都向北汇集到了洞庭湖,洞庭湖泄洪不及时就成为“悬湖”。

今年长江流域降雨高且集中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不管是西太平洋,还是南部印度洋,形成了海量水汽集结到长江流域,而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然后是洞庭湖自身,长江流域两大调蓄湖泊,洞庭湖和鄱阳湖,历史上长江流域遭遇洪水,这两个湖泊可以最大限度的容纳洪峰,减少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

而这两个湖泊当前的库容面积缩小了一大半,尤其是洞庭湖,泥沙淤积甚至成了“洞庭河”,容纳洪峰作用已经大打折扣,这背后也是人为因素导致的。

当然,自然因素在其中也产生了作用,今年赤道太平洋地区又上演了厄尔尼诺现象,本该在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台风的气流并没有出现,这直接导致海域大量水汽无处可去,只能依照海洋与陆地的气压差值,向长江流域挺近,所以洞庭湖周边流域今年的降雨不但量大,且持续时间比较长,从6月初就一直在大雨、暴雨模式中切换。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地球气候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自然因素也与人为因素相辅相成。

八百里洞庭如今已经见不到烟波浩渺的情景,不要等到洞庭湖成为“悬湖”“洞庭河”之时,才反过头来思考补救措施,而更应该从此刻起善待洞庭湖,善待生态,善待整个地球。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人们常说的“悬湖”,通常指的是四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因为只有登上海拔16米高的大堤才能看到洪泽湖水。

由于黄河改道等原因,洪泽湖湖底海拔达到10.5米,比其东部的里下河平原海拔高出1.5米,最终变成了“悬湖”。

可能有人会问,与洪泽湖情况完全不同的洞庭湖,为何也有了“悬湖”之称?这得从今年汛期说起,当时洞庭湖受连日暴雨的影响,水位持续上升,湖面高度一度与堤内村庄二层楼顶持平。

比如当时位于洞庭湖深处的沅江市南嘴镇不少村庄,就出现了湖面高度超过建筑物的情形,这才有了悬湖一说。

那么,洞庭湖的水位为何会如此疯涨,难道不往长江中排放吗?八百里洞庭成为“悬湖”,其原因很多,影响因素也是各种各样。

首先是长江流域持续的大降雨,会对洞庭湖形成顶托之势。

洞庭湖是长江出三峡进入中下游平原后的第一个通江湖泊,湖水主要由三口四水入湖河流组成。

其中三口是指荆江南岸的松滋口、大平口、藕池口,50年代还有一个调弦口,后来因建大坝入口被封堵。

四水指的是湘江、资江、沅江及澧水,与七个入水口相比,洞庭湖的流出口只有一个,就是通往长江的城陵矶。

洞庭湖的水位首先取决于流入和流出的水量,如今年汛期,入湖流量达到1.8万方每秒,出湖量仅为1.6万方每秒。

在这种流出量比流入量小的情况下,洞庭湖水位一度飙升到33.97米的高度。

这便是洞庭湖洪水形成的顶托之势。

这是洞庭湖形成“悬湖”的原因之一。

其次洞庭湖水位受到地形和水沙条件的影响。

从地形来看,洞庭湖是构造型沉降湖泊,地质沉降会使湖底高度发生变化。

但这种影响较小,主要是周期太长。

水沙主要指洞庭湖的径流泥沙量,由于三口四水来水来沙等影响,使得洞庭湖的储水量和面积都会发生些变化。

这一条主要说的是自然因素,三口四水带来的泥沙会使洞庭湖湖底升高,抬升水位。

最后就是围垦及水利工程调蓄水等人为因素,这也是影响洞庭湖水位的主要因素。

一百多年前,洞庭湖面积有6000平方公里,后来随着泥沙淤积而面积越来越小,泥沙抬高河滩,人们开始围垦。

早在唐宋时期,围湖建垸已初具规模,明朝时达到高峰。

到了清后期,当地人与江西移民在围垦上展开了竞争。

建国后,为解决吃饭问题,洞庭湖共加修堤垸260多个,围湖造田及堵支并流等原因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下降。

面积从4350平方公里减少到165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净减38%,湖容净减40%,造成调蓄洪水能力减少80亿方。

有专家测算过,洞庭湖区每围垦100平方公里,可使城陵矶出水位提高3厘米。

1998年城陵矶的最高水位比1954年高出1.39米,其中围垦导致水位抬高半米。

除历史原因外,从防汛方面考虑,要保证江汉平原各大城市的安全,目前还找不到用来调蓄洪水用的替代湖泊。

现有资料表明,洞庭湖年均增高4厘米,西北区每年淤积20厘米,若按每年1亿吨淤积速度,洞庭湖60年后消失。

洞庭湖的严峻形势确实让人担忧,来自长江上游的泥沙量占洞庭湖淤积量的80%以上,治理泥沙已经刻不容缓。

围垦和淤积是洞庭湖成为“悬湖”的主要因素,也是最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早前,与长江相通的湖泊面积有8000多平方公里,如今仅有洞庭湖和鄱阳湖。

洞庭湖成为“悬湖”并非偶然,它是长期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的一个必然结果,这种影响几乎是一种不可逆的破坏。

洞庭湖的早期围垦,确实解决了不少吃饭问题,但带来的影响却是无法承受的,破坏后的治理工作往往都很难。

综上,八百里洞庭成“悬湖”,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为因素要比自然因素破坏力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524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