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曹植哪个早

屈原和曹植哪个早,第1张

屈原和曹植哪个早 曹植的代表作是什么?屈原,曹植的出生年代?分别是…?

屈原[1](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秭归[1]县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注1: 最近对湖南汉寿县屈原学会提交的有关“屈原故乡汉寿说”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在仔细阅读所报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绍后,又到汉寿县沧港古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遗迹和出土文物以及与屈原作品相关描述的印证,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乡很有可能在汉寿,起码“屈原故乡在汉寿”可称为有根据的新的一说。

曹植 (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

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

他是曹 *** 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 *** 的宠信。

曹 *** 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想要立他为太子。

然而曹植行为放任,屡犯法禁,引起曹 *** 的震怒,而他的兄长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终于在立储斗争中渐占上风,并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 *** 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

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

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

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

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植生前自编过作品选集《前录》78篇。

死后,明帝曹睿曾为之集录著作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又《列女传颂》1卷、《画赞》5卷。

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

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辑录诗、赋、文共 206篇。

明代郭云鹏、汪士贤、张溥诸人各自所刻的《陈思王集》,大率据南宋本稍加厘定而成。

清代丁晏《曹集铨评》、朱绪曾《曹集考异》,又对各篇细加校订,并增补了不少佚文□句,为较全、较精的两个本子。

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古直有《曹植诗笺》,今人赵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再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曹植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 *** 的宠爱,曹 *** 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

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 *** 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世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 *** 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 *** 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地向父亲送别,很让曹 *** 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奉承的。

还有一次,曹 *** 欲派曹植带兵出征。

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 *** 重点培养的征兆。

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曹 *** 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 *** 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但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

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

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得可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

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

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下列哪个诗人属于建安七子a曹植b屈原c孙融d曹 ***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53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