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食局瓷器属哪个朝代

尚食局瓷器属哪个朝代,第1张

尚食局瓷器属哪个朝代 定字款瓷器是定窑吗?怎么识别真假?

不是,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大都与宫廷有关。

15种题款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的,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及传世的近80件。

这种带“官”字铭文的绝大多数是碗、稻田 ,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缺罐。

这些器物大多出于五代示到北宋前期墓葬之中。

出土地点有辽宁省赤峰、建平、法库、北京、河北及长沙地区。

河北定县出土较多,仅定县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官”字款瓷器达17件之多,而多数又出于5号塔基之中。

此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也有带“官”字款盘、碗、罐7件;流散到国外的有皮囊壶、碗和盘等数件。

除“官”字外还有刻“新官”二字的,4件出土于上述地区同时期墓葬之中,2件流散到国外。

关于上述近80件“官”字款及“新官”字款瓷器的产地,一般认为它们是定窑的产品,也有认为是辽官窑的产品。

但定县塔基出土大批定瓷之后,使人确信“官”字题款绝大多数白瓷是定窑产品。

是年出土流散到国外的定窑白瓷有盘底刻“会稽”二字的,可以肯定是吴越钱氏定烧之器,吴越钱氏统治地区属会稽郡,定烧瓷器底刻会稽郡字样。

传世定窑瓷器碗底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

碗形相同,大小相等,胎体薄厚也一样。

早年出土于同一墓中,刻字也出于一人之手,字体瘦劲有力,时代也属五代后期。

出土及传世定窑题款中还有刻“尚食局”、“尚药局”的。

刻“尚食局”的稍多,刻“尚药局”的仅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

刻“尚食局”器均为大形盘类器物,所刻字体有粗细两种。

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印花雄壮龙纹盘及碎片标本之中都以现过这种“尚食局”的铭文。

宋宣微院下设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除设有官员外,下面设有膳工及医师。

流散到国外的还有刻“食官局正七字”铭文的白釉碗,刻这种铭文的仅此一件。

“食官局”一名不见于宋、辽、金三史职官志,有待进一步考证。

1957年故宫博物院第二次复查涧磁村窑址时,采集标本中有刻“五王府”三字铭文的碗底一伯。

“五王府”铭文过去未见,这种铭文应当是某五王府定烧的器皿。

上述八种题铭都是在烧窑前刻在坯足上。

定窑瓷器传世品中有些铭文是宫廷玉工刻的。

这类铭文都与宫殿建筑有关,如“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

定窑白瓷刻“奉华”铭文的有三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标本。

“奉华”字铭还见之于汝窑青瓷器物上,台湾故宫博物院汝窑藏品中有出戟尊、瓶、瓜棱注碗及碟四件器物都刻有“奉华”二字。

河南禹县钧瓷厂1957年调查禹县钧台窑址时,也采集了一件钧窑出戟尊残品,底部刻“奉华”字铭。

这八件除钧台出土的在烧前先刻者之外,其余七件字体大体相同,都出于宫廷玉工之手,是到宫廷之后刻的。

:德寿“、”慈福“ 为德寿宫、慈福宫简称。

清人朱彭《南宋古迹考》中多次提到了它,此外,“凤华”、“聚秀”,也似是宋代宫殿名称。

“凤华”等均未见宋人著称。

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定窑盘,光素无纹,盘心印阴文“定州公用”楷书四字,宋瓷没见过这类的铭文。

1977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了我国沉船,打捞出元代泉窑瓷器之中有两件盘底刻有“使司府公用”字样,“使司帅府”是“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瓷盘是供这个机构使用的。

一件为“定州公用”字铭盘,定州是地名,定州辖地有几个县,此器或为定州官衙所使用,字铭是楷书体,在宋瓷中也比较少见。

除刻或印字铭外,定窑小杯有用红彩在杯里写“长寿酒”三字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

宋代北方白瓷已用红绿黄彩绘纹饰,而定窑宋瓷尚未见到这种标本,使用红彩写“长寿酒”的在定窑白瓷中也不多见。

定窑瓷器,来源朝代宋代。

特点: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工艺特色:泪痕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

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

定窑瓷器的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

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

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

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的美感。

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发展历史: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

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

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

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工艺特色: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1、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

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竹丝刷痕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鉴赏方法:一、 要有玉质感。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 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 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

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 很难烧出玉质感来。

-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 无玉质感可言。

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 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

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

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

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

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

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

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

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

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

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

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然,川, 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

北宋定窑瓷器一般有两种刻款常见,"定″,"易定″,白瓷为多,也见红,绿,兰,黑等色。

早期刻花为主,质量上乘,所以进入宫廷作为御用之瓷,后来因有芒,而被其它名窑替代。

史书记载的"芒"一般有两种解释,一为有芒口,是因覆烧工艺使得瓷器边沿无釉,镶包铜口费用不小。

二是指瓷器的表面太光亮,缺乏含蓄莹润之感。

定窑中晚期涩口无釉,印花微黄是其主要特征。

定窑的鉴定主要看胎质胎色情况,还有两点非常重要之处,1为竹刷痕,2为泪痕。

字款的辩识也非常重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590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