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粉的味道是浓浓的中药味和土腥味,它是由三七的主根打成的粉,脱离不掉它的土腥味。
三七粉是植物三七的根茎制品,是用三七主根打成的粉。
别名田七粉,金不换。
性温,味甘微苦,入肝、胃、大肠经。
三七粉什么味道?中医里五味入五脏,味道应该不止五种吧?这里的“五味”不单纯指的老百姓说的“味道”,更多的是食物或者药材的特性归类。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合于五脏就是: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肾。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一个动态的平衡,各脏腑相互制约和影响作用,以平为期。
如果饮食偏嗜,五味作用于人体太过或不及,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打破机体平衡,也就导致疾病的产生了。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泪弛,精神乃央。
”也就是告诉大家饮食有度,不能偏废,五脏的资生依赖于五味,但是某一味偏盛就会打破平衡、伤害脏腑。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中医里的五味,已不是我们现实饮食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五种单纯味道。
它是以食物的性质和作用,来确定食物性能理论中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黄帝内经》云“五味入口,藏于胃肠,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各类食物所含的物质不同,进入人体后各种成分和各脏腑的亲和力不同,对各脏腑的作用也不同。
是为“酸入肝, 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脏的功能活动,有赖于五味的滋养,具体说就是“酸收、辛散、甘缓、苦坚、咸软”。
饮食五味运用过程中,是有禁忌要求的,提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所以要谨和五味,以平为期,不要偏嗜哪一种味道,以免被那种味道所伤。
2500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检测仪器和分析手段的情况下,中医的性味学说,能够把每种食物的性质、性能和功效都揭示出来,是对人类多么了不起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