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克山病是在哪个区域发现的

首例克山病是在哪个区域发现的,第1张

首例克山病是在哪个区域发现的 中国首例克山病是在哪个区域发现的

克山病(Keshan disease)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心肌病变为主的疾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

1935年首先在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故以克山病命名,过去本病死亡率较高,新中国成立后积极防治本病,使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在预防、治疗方法和病因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目前年发病率已降至0.07/10万以下,发病类型由以急型、亚急型为多,转为以潜在型和慢型为主。

大量流行病学,病理解剖学、临床防治及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本病是一种独立的地方性心肌病。

克山病是首先在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发现的一种病因不明的心脏病.克山病几乎全部发生在低硒地带的居民中.非洲猪温是如何传播的?它从什么地方传到山西的?

非洲猪温是如何传播的?它从什么地方传到山西的?刚刚今天早上,这里有一个熟肉加工企业老板涉嫌收购非洲*猪Wen猪肉被警方控制!这些人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儿了,只顾自己挣昧心钱,却全然不顾地方养殖业的安全了!群众都说警方抓的好!也可见,有关部门对这种非洲猪Wen控制力度的加强!露头就打,发现就烧!据了解,非洲*猪Wen是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条,一是虫媒传播,可以通过蜱虫,蚊子,牤,螯蝇等传播,而且非洲*猪Wen病毒在这些昆虫体内能够长期保持活性。

二是体液传播,可以通过病猪肉制品,血液和精液等体液传播。

三是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甚至是农场工作人员身体和他们身上的服装,还有病猪猪场附近的空气都有可能进行传播。

据官方报道,非洲猪瘟的异地传播途径主要是餐余垃圾,因为不少地方有用泔水喂猪的习惯,所以如果人们从外地进回病猪肉的话,人们吃剩的餐余就被有的人喂了本地健康的猪,本地的猪在吃了这些带病毒的餐余以后,就有可能发病了!这样非洲*猪Wen病毒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了另一个地方。

山西也不例外吧!山西首例非洲*猪Wen疫情于2018年10月17日发现在大同市左云县一养殖户那里!具体来自哪里, 那应该是首先发病的辽宁地区吧!据专家介绍,非洲猪瘟病毒只在猪和猪之间传播,不会传染人!但接触的病毒的人有可能成为传染源,让猪发病!目前采取的措施是,一是禁止人们用泔水和餐余垃圾养猪!一旦发现疫情,就会把病猪扑杀,焚烧掩埋。

二是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

严控其他人员,车辆和一切动物进入养殖场,养殖场每天要进行严格消毒。

三是发现疫情及时上报畜牧兽医部门,及时处置!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虽然不必恐慌这种病毒会传染人,但是也要做到高度的警惕和防范,因为如果一个地方一旦有了这种疫情,对当地的生猪养殖业就是一个灭顶之灾!短时期内本地猪肉卖不出去,长时间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吃不到猪肉了!不仅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影响人们的餐桌和饭碗!所以,全社会都应该共同来防范!你认为呢?欢迎留言补充您的高见!

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致死率非常高,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从最早发现至今近百年的时间,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防控疫苗,见其难度有多大。

非洲猪瘟它的病毒传播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非接触性传染,也就是通过猪的上呼吸道进行感传染。

另一种是接触性传染,接触性传染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通过蚊子,蜱虫,携带有病毒的泔水,冷鲜肉制品,或是病猪的粪便,血液等进行传染。

非洲猪瘟自八月初首次进入我国,短短近百天的时间,已经造成了十四个省市出现疫情,其中包括两个直辖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出现疫情近60例,扑杀做无害化处理生猪47万余头。

山西省的首例非洲猪瘟疫情是在大同市发现的,该养殖户存栏量非常的少,只有15头出现7头发病,4头死亡的现象。

随后在10月30号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和十一月三日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西陵井乡发现两处疫情。

这三例疫情中只有在十月三十号出现疫情的养殖场规模算是较大一点,存栏210头。

发病75头,死亡47头。

11月3号的养殖场存栏47头,发病25头,死亡7头,养殖规模都不是很大。

对于题主的问题,它从什么地方传入的?从山西省周边来看,河南省,天津市,辽宁省在前期都出现过疫情,病毒从这几各省市流入的可能性最大。

从我国发生的近60例非洲猪瘟疫情来看,绝大部分是一些小养殖场和养殖户,其中大部分和接触泔水有关。

山西省的三个案例,其中两个存栏量只有几十头,这种原因导致的可能性非常大。

当前受疫情影响山西省的生猪交易价格,并不是很高,个别地区处于五元以下。

由于外界存在着病毒源,所以当地的养殖户要把防疫工作落实到位,特别要杜绝泔水饲喂生猪的现象,平时也要减少接触冷鲜肉制品的几率,将风险降到最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67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