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人进曹营一言不发

哪个人进曹营一言不发,第1张

哪个人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元直到曹营出过什么主意?

三国迷们都清楚,演义与史书有很大的差距。

看了《三国志》等一些史书后,再看《三国演义》就感觉,罗贯中老先生,简直就是一个三国盲,对于许多的史料不清楚,或者说他在睁眼说瞎话。

其实不然,罗先生对于这段历史是相当熟悉的,甚至是做了非常仔细、深入地研究。

就以题主这个问题说一下这个事。

关于徐庶的史料很少,主要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有一些相关的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从这里看出,徐庶徐元直与诸葛亮很早就认识,而且很熟悉,并且是好朋友。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曹 *** 传》记载,建安六年(201年),曹 *** 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之后,亲自率兵南征汝南刘备。

刘备听说曹 *** 亲自来了,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

刘表派遣刘备屯驻新野,以抵御曹 *** 。

就在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拜见先主刘备,刘备非常器重他。

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刘备就说:“很好啊,叫他跟你一起来就行哦。

”徐庶说:“诸葛亮可是大才,不像我一样,可以呼来呼去的。

你要想见他,还得亲自去。

”也就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这个事,没有准确的时间记载,但很可能是在司马徽、庞德公等举荐诸葛亮之前的事。

当时刘备对诸葛亮一点也不了解,认为诸葛亮就跟徐庶差不多的才能。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 *** 北征乌丸,诸将都说:“刘备一定会趁机建议刘表袭击许都。

万一有失,后悔就来不及了。

”只有郭嘉说:“刘表不会信任刘备而出兵的。

”奉劝曹 *** 出兵乌丸。

果然,刘备向刘表建议,袭击许都,但刘表没有采纳。

这时候,徐庶、诸葛亮可能已经都在刘备军中,是不是他们的主意不得而知。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 *** 南征刘表,恰巧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就投降了曹 *** 。

在刘备南撤经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建议进攻刘琮,占据襄阳,但刘备没有采纳。

刘备率众南行,诸葛亮与徐庶一起跟从。

在当阳长坂坡,刘备等被曹 *** 追上,击败,刘备仅仅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数十骑逃走,徐庶的母亲及刘备的二个女儿等都被曹 *** 虏获。

徐庶就告辞刘备,指着自己的心口说:“本来想与将军一起图谋霸业,现在老母已失,方寸已乱,于事无益,请求就此告辞。

”徐庶就辞别刘备投奔了曹 *** 。

从史料看来,刘备挽留一下,徐庶客气客气倒是可能,但没有史料记载,刘备痛哭流涕,说:“徐庶走后,自己也无心功业,就会遁隐山林。

”徐庶也没有对刘备发誓:“誓不为曹 *** 进一言。

”否则,二人就是没有一句实话。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

东汉末年刘备帐下人物,后归曹 *** ,并仕于曹魏。

《魏略》记载,徐庶本名徐福,因避难南下,与诸葛亮相识。

长坂坡这个桥段,被后来艺术加工就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史实是刘备没有隐遁山林,徐庶也没有一言不发。

徐庶被作为孝子,成为教化的典范,为后世推崇,这个是真的。

曹 *** 对徐庶很信任,徐庶对曹魏集团也很尽力。

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看一下这个官职有多大、多重要吧。

右中郎将,西汉时开始设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勋爵。

魏时,为四品,秩比二千石。

比郡守品秩二千石,略低一点。

御史中丞,秦朝开始设置,是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

汉哀帝废除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代相沿袭,但官名时有变动。

曹 *** 时改为宫正,其待遇也就相当于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秦朝开始设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秦汉以丞相、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是最尊显的官职,是所有仕途上的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不过,御史大夫在待遇上与丞相、太尉(均为一万石)差距较大,品秩只有二千石。

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是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

丞相出现空缺,许多时候由御史大夫补缺。

后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司空一职,由御史大夫改设。

御史大夫要协助丞相处理朝政,所以监察的职能主要由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去完成,其中御史中丞具体执行检察权。

御史中丞经常跟随皇帝身边,负责监察朝中文武官员。

除了本职工作,御史中丞也负责一些行政事务,比如主管公卿百官的奏章、掌管图籍、秘书等等。

曹 *** 废三公,独设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御史大夫依然是显赫的官职,负责监察百官,权力很大。

御史大夫有时不设,由御史中丞代替。

徐庶在魏文帝时被授予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可见曹丕对徐庶的信任和器重。

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个比较复杂,既是对人才的分等,也是对官职的品评。

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是四品以上的官吏,是中上等。

在不设置御史大夫的情况下,御史中丞就是最高的监察官,相当于最高检察长。

清朝,督抚常常加带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当时副都御使可比前代御史中丞。

因此,督抚也常称作中丞,为正二品。

无论在任何时候,这个官职都是相当重要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徐庶在曹营混得还是相当不错。

如果徐庶真的是一言不发的话,他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得到这个官职的呢?当然了,徐庶究竟说了些啥,无从得知。

既然从史料中找不到徐庶说了些啥,那就好办了,老罗就可以认为徐庶一言不发。

如果老罗对这段历史,特别是对徐庶的情况不熟悉,他会安排徐庶一言不发吗?至于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的重头戏,老罗安排了许多情节,关于徐庶的桥段就是,庞统替徐庶设谋,以西凉韩遂、马腾叛乱为由,带领三千人马去了散关,逃过了周瑜的一场大火,躲过一劫。

这些,在传记中都没有相关的史料佐证。

演义看的就是个热闹,信不信就在各人自己啦。

在豹眼看来,曹 *** 父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不会养着个闲人,只吃饭不干活的。

有一句歇后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说的就是三国时期徐元直的故事。

其实徐庶进曹营之后,还真的不是一言不发,先后出过两个主意。

徐庶在遇到刘备之后,两个人相见恨晚,在新野城两战成名。

先是吕旷、吕翔攻打新野城被徐庶设计击溃;后是大破曹仁、李典在新野城前摆下的“八门金锁阵”,随后,又识破当夜曹仁袭营,借机夺取了樊城。

曹仁带领残兵败将回到许昌,曹 *** 大怒,程昱设计把徐庶的母亲接到许昌,又模仿其字迹,赚取徐庶来到许昌。

徐庶为人事母至孝,看到母亲的书信,心乱如麻,也不分辨真假,就心急火燎的跑到曹营解救母亲。

徐母看到徐庶为了一封假书信就把他骗来,失望至极,对徐庶大骂一番后悬梁自尽。

徐庶伤心欲绝,更加坚定了终身不为曹 *** 献一谋的决心。

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走马荐诸葛”,这才引出了“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

并对刘备承诺,虽然人在曹营,但立誓终身不设一谋,不出一计。

事实上徐庶遵守了诺言,真的从未给曹 *** 出过一次谋略。

前篇所说为其出过两个主意,又是怎么回事?下面咱们一一解答。

其一,为赵云讲情。

曹 *** 追击刘备在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q挑多员曹将,惹的曹 *** 大怒起了杀心,这时徐庶在一旁进言,说应该活捉此将为我所用。

曹 *** 听闻又犯了爱才惜才的老毛病,就下令要活口。

赵子龙为此才得以脱身。

其二,为自己脱身进言。

在“赤壁大战”前夕,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是并未报告曹 *** ,而是依次为善意的“要挟”,请庞统为自己如何脱身而指点迷津。

本来庞统与徐庶就是好友,庞统就为徐庶出了计谋。

随后,徐庶听从庞统之计,在曹营散布西凉马腾、韩遂兵犯长安的谣言。

然后在曹 *** 面前“毛遂自荐”,主动讨令,曹 *** 就命他与大将臧霸一起兵援长安,其实安排臧霸也是为了监视他,徐庶就此脱离了曹营。

从此,在《三国演义》书中再没有提到徐庶。

徐庶在曹营的这两次发声说话,还真的不是出谋划策,一次是为了刘备集团,一次是为了自己“金蝉脱壳”。

由此可见,徐元直真的是说话算数,诚实守信的正人君子。

徐庶究竟是去了何处?在正史《三国志》中记载,徐庶压根就没有离开过曹营,一直在魏国出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的闲职。

《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是作家罗贯中经过艺术加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840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