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当时的历史时期正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孔子非但没有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推动变革,反而主张恢复周礼,恢复旧的奴隶制度,大搞“克己复礼”拉历史倒车。
孔子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总代表,马克思是革命人民的总代表;孔子是维稳领袖,马克思是造反领袖,孔子拉历史倒车,马克思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孔孟之道是人民思想解放的桎梏,是束缚人民头脑的精神枷锁!
《论语》中,颜回这样评价老师,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对于老师,颜回深深地感叹道:“(老师的道德学问)越仰望,越感到高大;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他好象走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让人难以捉摸)。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启发诱导我们,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的头脑,以严肃的礼制规范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力,好像能够独立站立起来了,但是要想再往前迈进一步,却又感到不知如何走了。
”这是颜回从一个学生的角度对孔子作出的崇高评价。
评价着眼于三方个面:一是孔子的道德学问;二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三是学习者的自我感受。
这三方面既有正面的评价,也有来自于学习者的侧面评价。
透过颜回的这一评价,我们看到了一位道德学问高深、教育方法科学而又不断进取的师者形象。
先来看孔子的道德学问,颜回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颜回说老师的道德学问,就像巍巍高山一样,越抬头仰望,越望不到顶;又像高山之上的岩石,越钻研越坚固;看着老师已走在前面了,一眨眼的工夫又落在了后面,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高深莫测,令人捉摸不透。
这一评价,突出了孔子道德学问的高度、深度和不可测度,也表达了颜回对老师由衷的敬仰之情。
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知识和修养虽不能达到孔子这样的高度和深度,但至少要养成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的“一桶水“,去满足学生“一碗水”的需求。
唯其如此,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其次,是讲孔子的教育方法,颜回概括为“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所谓“循循善诱”,就是顺着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也就是《礼记》中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论语》中多处看到,孔子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终都能使对方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制定的教育内容是“文”和“礼”,文是指古代丰富的文献典章知识,礼是指礼仪文明,二者分别相当我们现代所说的书本知识和人文知识,孔子对文的要求是“博”,即博大精深;对礼的要求是“约”,即用礼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个人只有“文”不行,会在社会生活中迷失方向;光有“礼”也不可,会给人虚言不实的感觉。
恰当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才使颜回产生“欲罢不能”感觉。
孔子的这一教育方法,对我们做好今天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仍有启发。
就上好一节课而言,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新课程反复强调的“三维目标”。
在知识的教学中,我们既反对“满堂灌”,也反对“满堂问”,要求通过教师科学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学、自悟,自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课堂上,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主动,每一名学生都思维灵活,跃跃欲试,参与度高,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最终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这是衡量一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再次,是讲学习者的自我感受,从侧面进一步衬托孔子学问的高深莫测。
颜回说,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我的聪明才智被充分挖掘出来,自已感觉到好像有一点儿建树了,能够独立了,但是如果想再前进一步,在学问上超越一下自己,却又找不到方向了。
言外之意是,自已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老师永远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事实的确如此,颜回一生师从孔子,不仅是孔子的学生,更像是孔子的儿子和家人,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颜回的才能可谓出类拔萃,但他却终生师从孔子,这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孔子道德学问的崇高伟大。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