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生命的逝去,虽然是生命的残缺,就如同讲台上的这盆残花,但透过这种残缺,衰竭的生命告诉我们的却是伟大的历史。
残缺拥有伟大的历史! 讲台上是一盆残缺的盆景,残缺的枝,残缺的叶,透露着一丝残缺的悲凉。
我想,如果我是一位摄影师,我会把这盆景选作景点。
就因为它的残缺! 残缺也是一种美。
你一定知道,“西方女神维娜斯”吧!曾听说过这样一则消息:许多大雕塑家试着给这位美女添加双臂,可结果令世人大为惊叹的是,无论哪种姿态的双臂都反而使原本光彩照人的维娜斯,不再拥有那种含而不露、神秘而脱俗的气质了。
人们都说,维娜斯之所以如此迷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她的断臂,它使美不再纯粹,使人们由残缺的美产生万千联想。
由此,我们不能不承认:残缺也是一种美! 残缺孕育着伟大的历史! 你看,讲台上这盆残缺的盆景或许早已坠入死亡的深谷,只留下一个残体。
就如同一支蜡烛已燃完了一生,只剩下一滩蜡油。
但目睹它今天的残枝败叶,或许,你能想起的不单单只是如今它生命的终止吧!或许,你会想起它在临死前作过怎样的一番挣扎;你会想起它在生命最旺盛的时候曾经有过多么娇艳的花朵或可爱的果实;你会想到它刚刚萌芽破土而出时的那份青春的蓬勃与热情;甚至,从它那枯瘦的枝干和那枝干上粗糙的斑痕,你能联想到它的一生经历过多少人世间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变故。
也许,它也曾体味过生活的甘甜与生命的快乐,可如今,它就这样静静死去,不再对这个世界有一丝牵挂,但它那毫无感情的残枝却仍能给世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为什么?因为它曾经拥有伟大的历史。
是啊,任何一个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d指一挥间。
每当一个生命完结,那么它便在世上永远消失了。
但同样是消失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有的生命消失了便消失了,没有给世界留下一丝波动与痕迹。
这样的生命看似同样走过了一生,实际却等于零。
可是,有的生命却能改造天地,改造世界与未来!记得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品格、成就、贡献……组成了这个人的灵魂。
”这样的生命的逝去,虽然是生命的残缺,就如同讲台上的这盆残花,但透过这种残缺,衰竭的生命告诉我们的却是伟大的历史。
残缺拥有伟大的历史! 讲台上的这盆残花仍静静的、静静的,似乎在向我们倾诉着昨天,它的根似乎已枯老,它的下半身也已枯黄,但我更清楚地看到的是它头上顶着的一簇新绿,虽然这已是生命的定格,但就是那一簇希望的绿芽使我的心就在那一瞬间奇迹般地萌发出一种无端的自信,一种超越生命的豪迈,那便是你生命的“星星之火”!由此,我的思绪又跳跃到旧中国艰苦的岁月里,就在一个国家的命运如同这枯枝败叶时,正是那一簇新绿点燃了人民的希望之火。
这点绿,展示给世人的就是那股永远向上,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纵使困苦比天高,纵使艰难比海深,但只要拥有了这点“绿”,再大的困难也能被征服。
此时,我的思绪被拉得很长很长。
从这盆残花上,我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
残缺留给人们的仅仅只是残缺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古往今来,人们都懂得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都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的确,只要你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就会了解,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你知道断臂维纳斯为什么能吸引海内外众多学者的目光,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依然有那么多人为之倾倒吗?因为她是残缺的。
从她那丰腴饱满的躯体,人们感叹于这巧夺天工的杰作;而因她那缺失的双臂,人们浮想出多少曼妙的姿态。
正是她的残缺给人以广袤的想象空间,正是她的残缺造就了她的永恒。
她的残缺是一种令人叹息的美。
你知道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的游者,在百年坎坷之后仍在这废墟前驻足凝视吗?因为它是残缺的。
从它那所剩无几的断壁残垣,人们能想象出曾经的它是怎样的辉煌;而那些焦黑的石柱,又在千万炎黄子孙眼中燃起了怎样壮烈的屈辱火焰。
面对它,人们不会忘记曾经的摧残;面对它,中华儿女也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正是它的残缺提醒了人们那不能忘怀的血债,正是它的残缺使它如此经久不衰。
它的残缺是一种悲壮的美。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面对红颜老去的残缺,李煜看到了亡国的忧思;“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面对故国落寞的残缺,刘禹锡看到了家园不再凄楚;“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面对枝头花落的残缺,李清照看到了心力交瘁的无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面对沉舟病树的残缺,刘禹锡还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喜悦。
那么,面对生命中的残缺,你看到了什么呢?是悲观地摇头叹气,黯然神伤?抑或是一鼓作气,探寻残缺中所蕴含的美呢? 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
即便你拼了命地努力,也难换来十全十美的人生。
既然如此,何不擦亮双眼,去探寻生命中的残缺之美呢?学会去欣赏别人身上残缺的美,学会去接受自己身上残缺的美吧。
用那双会欣赏残缺之美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用那能接受残缺之美的臂膀来拥抱世界,你会发现,并不只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才会迸出绚烂的火花。
相信我吧,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 阳光绽放出的笑脸,一如既往的眩晕,灿烂。
丝丝缕缕的渗透着皮肤,体会那种令人心仪的温暖。
一直都认为太阳的绽放是破碎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够如此绚烂,这是心的四射。
破碎的东西似乎总是美的,或许是一种带着遗憾的美,或许是一种很清晰很凛冽的美。
清晨刚睁开惺忪的睡眼,伸手去拿床边的杯子,手一滑。
听到了破碎的清脆的声响,没来的及看到想像中杯子坠落时优美的下坠姿势。
起来看到满地晶莹的碎片。
小心翼翼的绕过这对残骸,拉开窗帘,地上的碎片晶莹剔透,闪烁着七彩的光晕,而在昏暗中却显得那般诡异,将它扫在一起相互碰撞,这种声音如此美妙,最后倒到垃圾桶里,像一片闪烁的泪珠。
很喜欢撕纸,喜欢撕出来的混乱,以自己独有的姿态招摇,令人遐思,可以随意的将它想像成为任何东西,而只有如此的才却才能让人思绪纷飞,完美总是带着局限性,而残缺更另人心为之动融。
还记得将千纸鹤的翅膀撕开会有“心”的形状,将糖纸撕成碎片很充实的样子,在破碎中展现的美更有价值。
爆竹总是让人感觉很喜庆,当火在身上蔓延,它会发出响亮的劈啪声,烟花会迸发鲜艳的色彩稍纵即逝,而只有在它破碎时才将自己展示,天明时再看到它干枯的剩余部分,有些地方已经发黑,但它曾经很美的来到过这个世界上,美的决绝,美的沁人心脾。
喜欢看万物衰败的景象,花落草枯。
它会给我带来一种清醒,一种别样的感觉,世间万物都在无休止的生息,轮回,而在其破碎时我们有一切理由回味它的过去,品位它的现在。
一切都逃脱不掉的束缚在繁荣和衰败之间旋转,而只有“破”才能让人想像和追求完美。
而我依然喜欢这残缺的美感,残缺,是灵魂的出口。
残缺的美不胜残忍是什么意思残缺美,是真的认为残缺的很美?还是因为不能达到至善至美,于是被迫接受“残缺美”?世上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春去冬来,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沧海桑田世道轮回。
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坏就不存在好,沒有恶就不会有好……都是相伏相依的,都像一对经常吵架却又挺恩爱的夫妻,谁也离不了对方,离开了就会失去生命的意义。
完美只是人的一种自我感观,它也离不开残缺,没了残缺就会失去完美存在的意义。
至于生活中所谓的“残缺",那都是自然的东西,不是人接不接受的问题,那本来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世上有一种美叫作残缺美,其实美就来自于残缺,是残缺衬托着美的展现,一心追求绝对完美的人,纯对是一个脑残……[呲牙][呲牙][祈祷][祈祷][玫瑰][玫瑰]
把残缺说成美的人,是自己脑残了。
如果谁认为婚姻的残缺是一种美,那就让他去打一辈子光棍试试。
如果谁认为人生的残缺是一种美,那就让他三天两头遭祸殃试试。
如果谁认为屈原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找条江河投水自杀试试。
如果谁认为司马迁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把自己弄成太监试试。
如果谁认为霍金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整天把自己绑轮椅试试。
如果谁认为贝多芬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把自己耳朵整聋试试。
如果谁认为阿炳的不幸是一种美,那他就把自己眼睛也搞瞎试试。
残就是残,缺就是缺,不管怎样粉饰,它的不幸就摆在那里。
残缺不是美,而是痛、是苦、是悲、是憾。
残缺也不产生美,追求完美的不懈努力才会产生美,战胜苦难的坚强意志才会产生美,抗争命运的不屈拼搏才会产生美。
对屈原来说,美的不是投江,而是《离骚》。
对司马迁来说,美的不是宫刑,而是《史记》。
对霍金来说,美的不是轮椅,而是科学成就。
对贝多芬来说,美的不是耳聋,而是《命运交响曲》。
对阿炳来说,美的不是眼瞎,而是《二泉映月》。
想象一下,蒙娜丽莎的脸上如果长满了雀斑会不会很美?梵高的向日葵上如果泼满了黑油漆会不会很美?而断臂维纳斯,倘若丝毫无损、保存完好,会不会更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