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哪个节

祭祖是哪个节,第1张

祭祖是哪个节 祭祖节日有哪些中国民间祭祀的节日都有哪些祭祖节日有哪些清明节祭祖的来历是什么?

2021年清明节是2021年4月4日,星期日,农历二月廿三。

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很多传统节日都和古老的传说有关系,清明节也是如此,这个节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相传春秋晋国时期,晋文公受到迫害,因此在国外四处流浪,而忠臣介子推一直都陪伴在他身边,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次晋文公饿到昏倒,介子推就割下了大腿的肉做成汤给主公吃,救了他一命。

后来晋文公重回朝堂,赏赐了很多帮助过他的人,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不以为意,但是携老母隐居山野,他离开之后,晋文公回想往事才觉得愧对忠臣,于是带领部下去找介子推,没想到苦寻无果。

晋文公认为对方是在怨恨自己,于是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没想到对方刚正不阿,宁愿被火烧死也不出来。

他死之后,留下的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令晋文公感到后悔,为了纪念他,就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每年此时百姓只能吃素纪念介子推。

这个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成为人们怀念忠烈与祖先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1、扫墓祭祖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

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根据所在场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为墓祭和祠堂祭两种。

古代皇帝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称太庙;富贵人家大多也为祖先修筑祠堂,可以在祠堂里祭祀;但大多数老百姓还都是以墓祭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称为扫墓。

2、烧包袱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

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3、拜“城隍爷”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清明节祭祖为什么要提前,是有怎样的讲究呢?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是什么?

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和除夕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传承的国家,在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和祭祖有关的节日就有不少,这四大传统祭祖节日正好春夏秋冬每季一个。

春季祭祖节——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夏季祭祖节——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

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秋季祭祖节——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寒衣节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冬季祭祖节——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汉族民间最为重视。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这是一个很常识性的问题,我来说说我们湘南地区的情况。

湘南地区四大祭祖节日先后是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除夕夜。

四大节日祭祖各有侧重,总的就是寄托子孙后代的哀思,祈愿祖宗保佑平安幸福。

清明节主要是给祖先扫墓。

现在国家安排放假一天,并调休,合并起来一般有三天时间。

这是继春节之后人员流动较大的时节。

远在外地工作的人们纷纷日夜兼程赶回老家,与在家亲人一块给祖先扫墓。

先是清除杂草,填高墓莹,插上鲜花,摆上祭品,焚香烧纸,跪拜祈愿。

一般是从血缘关系近的先人墓地扫起,直至曾祖、高祖……始祖。

有的地方远近族人齐聚,隆重祭祀始祖,还要举办“清明酒”,并借此共商家族相关事宜。

清明各家扫墓,最早提防的是引发森林火灾。

中元节俗称“鬼节”,农村一般叫“七月半”。

相传七月半是祖先回家做客的时节,子孙后代需要“热情接待”,善待先人,期望祖先保佑。

一般是农历七月十一那天下午要准备鸡、肉、鱼三样菜,米酒三杯,水果三样,米饭三碗,天黑前后在家里设案祭祀,迎接先人“回家做客”。

祭祀时,告诉先人,七月半到了,到了家里不要客气,有什么吃什么,要保佑家人平安吉祥。

到七月十四下午黄昏时分,与十一那天一样的准备礼品,恭送先人“回家”。

告诉祖先,今天是七月十四,请先人回去后,好好安息,保佑子孙后代。

冬至节祭祖也叫“祭冬”“拜冬”。

相传冬至祭祖自唐宋开始由古代祭天祭神逐渐演而来,分室外祭奠和室内祭奠两种形式。

湘南地区冬至祭祖主要是室外祭奠,也就是在祖先墓地举行。

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

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以缅怀祖先功德。

有的地方也举行室内祭奠,即在家祠举行祭祀活动。

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

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除夕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

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或祠堂),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除夕之夜,晚饭之前,男主人率子孙在厅前(或祠堂)祭祀祖先。

摆好祭品之后,上香、敬酒,念祭文(辞),跪拜,烧纸,祈愿。

报告祖先,托祖先之福,本年收成很好,期望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全家幸福!除夕祭祖是春节期间祭祀活动的开始,正月里从初一到十五的晚餐前,都要祭祀祖先,只是除夕和十五两天格外隆重,其它时候稍微简单而已。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

传统习俗流传数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对传统节日,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得到发杨光大。

炎黄子孙,不忘祖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87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