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之间开学的第一次月考已经结束了。
然而,留给我得却是无法挽回的时间;面对这一张张优而不尖和“绊脚石”似的的分数令我不禁陷入沉思;看看一道道不该错的题目被打上大大的叉时,心底里感到无限地自责…… 当我静下来时,再仔细地浏览多一次试卷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多么地粗心、急躁。
当一拿到题目是便马上动笔写,如果一遇到不懂得题目是便开始慌了,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导致了数学一道9分的题目完全失分,令我现在沉痛万分。
还有,虽然口中老说:“这些题目老师根本就没有讲到……”其实,到现在一回想起来,才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无知!“没讲到”原以为这理由就竟能把一切错误掩盖住,现在一想,不如该自己没有做到平时按时定量的复习、预习罢了。
如果说,自己平时有做到复习、预习的话,那么即使老师讲到没讲到又有什么巨大关系呢?现在的责任只能推回自己身上,预习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要求,如果我们不做到课前预习,那么就会令自己的学习大打折扣了。
知识是靠日积月累的,人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灌输入到大脑里去。
“饥一顿饱一顿”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只会事半功倍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定时定量学习。
我们还要做到老师要求背得一定要去背熟,要用理解性的方法去背,不能死记硬背,如果死记硬背的话,当题目灵活、变通一点的话,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错误。
从这次月考我总结出许多学习道理和学习方法,当我们考试差时,如果只会一味地去找理由的话,或把错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的话,那么便会永远掩盖着错误,一直错下去。
如果该每天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学、该记的欠账的话,便会更难取得好成绩。
要做到必须每天的知识积累,每天复习,而且要做到专心致志学习才行。
学习靠积累,学习靠努力;机会仅有一次,不能放过任何一次考试 -------------------------------------------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
我一向语文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语文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
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我想这和我阅读题目不认真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点也同样延伸到了数学和英语方面。
很多计算和语法上的小错误让我丢掉了不少分数。
例如:(这个我不能替你写,不知道你究竟错了什么,举上几个小例子就行,50字左右) 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
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
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
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
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
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
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
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
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和物理的习题强化。
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
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你就先编着吧)。
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
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考试技巧贵在练习。
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
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积累好词好句,数学也要多积累难的题目,英语则是语法项目。
对做完形填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
期中考试毕竟不是期末考试,我还是有机会的。
下一次考试,我要更努力,争取不让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失望。
不让自己失望。
对于各科老师,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
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
女儿成绩考差了,作文没写好。老师就把她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让我小孩很有压力,也不好意思见同学?为什么有的基础差的学生,高考时会比平时成绩好的学生考得好?我孩子就属于此类,原来一直是班级30多名,又是美术生,高三上学期去外地美术培训,下学期才返班复习文化,返回来后第一次仅考到班级69名(有89人),再后来多次模考最好也仅是班级29名,总在学校所划二本线下。
结果今年高考一查分超一本线27分,是班级前几名的,原来比她一直厉害的甚至没上二本线。
与孩子分析了一下考得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首先是心态好,她说之前经过美术联考,那个严格的大阵仗丝毫不亚于高考,她最初一个小时近乎于懵圈,后来压力才少些,但致使她没发挥出正常水平,比平时少了七八分,当然也过二本专业线啦。
这个经历是任何一次模考都没办法比拟的,有了大考经验,她说走进高考考场没多少紧张。
2,高三最后一期基本上是刷题与模考,虽然说是县城中学,但试卷均是各地高中名校卷,很难做起来头痛,而高考相对平时训练的要容易些,她说做下来心里还是有一点点谱。
现在她总结为这种模式很适合她,考起来有信心多了。
3,家长的鼓励、后勤跟到位,她后来也说我们让她基本上无心结,不担忧学习之外的事。
4,运气,对,是有一些。
简单的都做对,难点的基本猜对,哈哈!
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但也的确有这样的个例。
能让人感觉平时基础不太好,但高考发挥比平时好多了的考生多半有一下特点:头脑比较灵活,平时见多识广,理解问题比较快和准。
这种见多识广有可能是他去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社会生活现象,也有可能是看过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比如经典电影、经典纪录片、科普类影视作品)还有可能看过很多书,能够理解很多社会背景和人物特点。
这类学生平时做练习或者平时考生,可能不太重视基础性的东西,只做了个差不多。
感觉不会很优秀。
但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并不是简单地背诵知识点和刷题。
这类学生是有可能脱颖而出的。
这类学生还有可能心态很好,没有或者很少患得患失的心理。
在考场上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答题上,比平时发挥的好。
再比如冲击阶段,这类学生有可能最后两三个月的复习状态和竞技状态前所未有的好。
而平时一直很认真的学生有可能最后两个月疲惫不堪,复习和备考状态并不好。
总之,这种情况不是普遍现象,而是个例。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个例,我们也不能单单把它归结为运气好,而是要找到其中的合理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