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进士后面是贡士,举人,秀才。
秀才是通过乡试,相当与县级别的考试;举人就是通过了地方上的考试,会试,类似省级别;贡士是进京赶考后由京城的官员审考,通过之后才是;进士就是皇帝出面考试,中了的考生,一次大概有1到200多人,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翰林是官职,科举制中分童生,童生参加院试中者为秀才,秀才参加乡试,中者为举人头名解元。
科举进士和翰林出身有什么区别吗?古代进士进翰林院好还是外放为官好?为何?外放为最好,因为好面油水大,在宫中做官,只有油水一点点。
以前回答过类似问题,现简要作一答复。
翰林院是清要机构,是国家儲备人才之地。
唐初于禁中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
至唐玄宗时,始置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一出现,便分割了中书舍人的制诏(即草拟圣旨)之权。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用兵频繁,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
宋代有翰林学士院,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及宫建所用文书,侍皇帝出巡,充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处和参谋官员,地位清要而又显贵。
明代的翰林院更加显要,瀚林院作为参预机务的內阁成员,因此翰林院与内阁实为一体,即现代意义上的一套机一构,两块牌孑。
清代于顺治元年置翰林院,掌院学士由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中简选,廷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入翰林院为修撰,编修,进士可选为翰林院检讨。
入院经历练考试后往往得到提拔重用。
后来形成制度,沒有翰林出身者不得入阁。
总其来看,翰林学士具有皇帝机要秘书的身份,被天子视为私人,接近皇帝的机会多,与皇帝比较亲近,往往会被破格使用,升迁较快,所以中进士后多以入翰林为荦。
但是到了清末,政治越来越腐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減弱松懈,地方官员大把大把捞钱,而翰林院成了清水衙门,中枢大员也多从地方督撫中选任,翰林院已不受重视,反而把入翰林当作无奈之选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