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和皇叔哪个好

天才和皇叔哪个好,第1张

天才和皇叔哪个好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炽十个儿子里,寿命最长,经历最复杂,为人也是最聪明机智的。

他善于保全自己,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能够全身而退,获得皇帝的尊敬,得到了藩王中最高的礼遇。

一,长寿的襄王永乐四年三月十六日,太子妃张氏为朱高炽诞下第五个儿子。

朱高炽很是欢喜,这是他与张氏的第三个儿子,于是便为他取名为朱瞻墡。

朱瞻墡长大后谦和机敏,言行举止庄重谨慎,受到许多人的赞誉。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驾崩。

随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太子妃张氏也升级为皇后,长子朱瞻基封为太子,十九岁的朱瞻墡则封为襄王。

襄宪王瞻墡,仁宗第五子。

永乐二十二年封,庄警有誉。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大概是出于对朱瞻墡的喜爱,在封为襄王后,仁宗并未打发他出京就藩,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北京。

明仁宗共有十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瞻基(宣宗)寿 36岁次子:朱瞻埈(郑王)寿63岁三子:朱瞻墉(越王)寿35岁 —— 绝嗣四子:朱瞻垠 (蕲王)寿15岁 ——绝嗣五子:朱瞻墡 (襄王) 寿73岁六子:朱瞻堈 (荆王) 寿29岁七子:朱瞻墺(淮王) 寿35岁八子:朱瞻垲(藤王) 寿16岁 ——绝嗣九子:朱瞻垍(梁王) 寿30岁 ——绝嗣十子:朱瞻埏(卫王) 寿22岁 ——绝嗣襄王一直活到了明宪宗成化十四年,终年七十三岁,历经永乐,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宪宗六朝。

而且一生中身体康健,备受礼遇和信任。

这在仁宗十个儿子里可谓是福寿双全了。

二,深受宠爱明仁宗继位不到一年就驾崩了。

此时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是汉王朱高煦。

汉王是永乐帝的次子,仁宗的二弟,他的性情勇猛好斗,早年随朱棣起兵靖难,为朱棣夺取皇位立下汗马功劳。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暗示他夺得江山后会立他为太子,故此朱高煦也早就将自己当成了大明王朝的诸君。

但是由于他性情粗暴,多有过失,与大哥朱高炽的仁厚宽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朱棣最终放弃了他而选择了长子朱高炽做继承人。

这样的遭遇在朱高煦的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暗中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准备等待时机夺取帝位。

仁宗的突然驾崩,如果传到汉王的耳朵里,势必会再次出现靖难之役藩王夺位的变局。

仁宗的皇后张氏非常聪明,她先是下令封锁皇帝驾崩的消息,然后派人到南京接太子朱瞻基到北京继位。

同时命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郑王朱瞻埈和襄王朱瞻墡一同监国北京,处理仁宗的丧事,负责京师的防守和各种事务。

可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仁宗驾崩的事情依旧传到了朱高煦那里,他在半路设下伏兵想要截杀太子,却没能成功。

躲开截杀的朱瞻基顺利到达北京继位,是为明宣宗。

宣宗继位后,汉王直接扯旗造反了,宣宗也亲自率军离开北京前往乐安平定叛乱。

大军离开京师后,郑王和襄王继续留守北京,处理朝廷各项事务。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俗话:打虎还靠亲兄弟。

仁宗崩,皇后命与襄王监国,以待宣宗。

宣德元年,帝征安乐,仍命与襄王居守。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平定了汉王之乱后,宣宗为郑王和襄王挑选了王妃,其规格在诸王中为最高,可见宣宗对这两位弟弟的重视,庚申,命太子太保阳武侯薛禄,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为正副使,持节册中兵马指挥张本女为郑王妃。

太师英国公张辅,行在礼部尚书胡濙为正副使,持节册东城兵马指挥靖安女为襄王妃。

——《 宣宗实录卷三十二》宣德四年五月,宣宗命人在长沙修建宫室。

八月,襄王朱瞻墡离开北京前往长沙就国。

虽然郑王,襄王和宣宗同是张太后所生,但郑王性情暴戾,而襄王则个性柔和,温良恭俭。

所以,宣宗也更加疼爱这个弟弟。

对于襄王在长沙所犯过错也百般回护,可见这哥俩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丁未,敕襄府纪善,长史曰:“朕帝襄王,聪明贤达。

比者左右小人不守法纪,干犯宪章,以玷王之令名,而王实不知。

尔等职专辅导,皆当言之,庶几尽尔之职,今姑略尔前过。

自后但王左右敢有慢王,擅做非为,据实奏来。

如隐不奏,事觉同罪。

” 《宣宗实录卷八十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襄王府的下人在长沙为非作歹,我那弟弟根本不知道。

都是辅佐襄王的官员不够尽职,让襄王的名誉受到玷污。

以后谁敢欺瞒襄王干违法之事,我就要对你们这些辅佐官员严惩不贷了。

在众多弟兄中,能得宣宗如此宠爱的,唯有襄王一人。

三,襄王与皇位1,京城的谣言襄王的德行在诸王中是首屈一指的,他丝毫没有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但因为名声太好,终于成为了谣言的对象。

朱瞻墡到长沙就国的第六年,也就是宣德十年正月初三,三十六岁的明宣宗朱瞻基一病而亡。

此时皇太子朱祁镇才九岁,根本无法主持国家大事。

于是皇城内外纷纷谣传,张太后将派人去接襄王朱瞻墡到京师继承皇位。

谣言的起因已经无从查考,但在当时却闹得京城官员沸沸扬扬,最后张太后亲自对文武百官辟谣,这次谣言才算平息下去。

随后,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太皇太后张氏临朝摄政。

而远在长沙的朱瞻墡对这次京城的谣言却一无所知。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诏立襄王矣。

太后趣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

”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

《明史——后妃列传第一》2,主动拒绝皇位英宗继位后,襄王提出迁国请求,英宗准许。

于是他便于正统元年迁国襄阳。

大概是想到皇帝年幼,襄王也开始飘飘然起来,不像宣宗时期那样恭谨小心。

然而英宗却多次赦免他的过犯。

英宗正统四年二月,朱瞻墡因为王府多次被盗而责打相王府侍卫。

怀恨在心的侍卫便向湖广三司揭发检举襄王十四件违法之事,其中最厉害的一条就是说襄王常常和道士混在一起预测天数。

这次的检举很快传到京师,英宗仍旧只是去书警戒一番,然后就啥事也没有了。

事下行在督察员覆奏,上以聚等所告于法难容,特念亲亲,姑置不问。

仍以书戒喻王。

《英宗实录》英宗的告诫书让襄王从此收束自己的行为,恢复了此前谨小慎微的样子。

大概他也知道,作为一个藩王,最好不要跟皇权发生任何交集,还是明哲保身方为上策。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重,朱瞻墡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城探望母亲。

当他赶到时,张氏已经驾崩。

襄王痛哭一场,并向侄儿朱祁镇替自己的儿子们讨要了封号和爵位。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襄王的精明。

张氏死后,英宗开始亲政。

他重用宦官王振,对其言听计从。

正统十四年,在王振的撺掇下,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

朱祁镇被瓦剌抓住做了俘虏,此时明朝已经群龙无首。

而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此时才两岁,根本无法继位。

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虽然已经二十多岁,但不是自己所生,孙太后不愿让江山落入朱祁钰手里。

于是孙太后想到了襄王朱瞻墡。

襄王是宣宗皇帝最宠爱信任的藩王,而且年长有贤名,大臣多有称赞。

又是自己的小叔子,如果让襄王登基的话,与国与家都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孙太后命人带着象征帝位的玉符金册前往襄阳,诏襄王入京继位。

然而襄王得到诏书后,将金符供奉起来,拒绝了孙太后的要求,并上书朝廷请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郕王朱祁钰监国。

襄王主动拒绝了皇位,并妥善地将孙太后的诏书和金符供奉起来,这是他最为聪明的举动,也赢得了后来复辟的英宗的尊敬。

或许他早就看透了一切,不愿蹚皇权的浑水。

在襄王拒绝皇位的同时,北京城内的文官则在于谦的带领下拥立了郕王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

3,感动英宗的皇叔景泰帝继位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率军民保卫京师,击退了进犯北京的瓦剌大军。

瓦剌首领也先见俘虏朱祁镇已经不是皇帝了,便将他送还给明朝,朱祁镇回京后被囚禁在南宫之中。

皇位就这样被弟弟抢走了,他心里很是不甘心,对于自己被俘虏后想要迎立郕王或者襄王的人也恨之入骨。

此时朱瞻墡再次发挥自己的聪明小心,他担心朱祁镇会记恨自己,常常上书劝诫景泰帝应该尊敬兄长,不可怠慢:英宗还京师,居南内,又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勿忘恭顺。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病重。

囚禁于南宫的朱祁镇联合宦官发动“夺门之变”,再次夺回帝位,史称:英宗复辟。

他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当年迎立郕王的于谦等大臣,并将病死的朱祁钰以亲王之礼下葬,赐恶谥曰“戾”。

于谦保卫京师居功至伟,然而复辟的英宗却以“迎立外藩”的罪名将他杀害,而这个外藩指的就是襄王的儿子。

污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之子。

《明史——于谦传》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英宗不光仇恨朱祁钰,也对襄王恨之入骨。

正在他相对襄王报复的时候,在宫中发现了当年朱瞻墡请求孙太后立皇长子朱见深为帝的奏疏,英宗看完后对襄王的猜忌从此冰消瓦解。

后来又探知当年襄王拒绝入京继位,并将金符合诏书供奉的事情后,朱祁镇对这个皇叔感激不尽。

他怀着感动的心情写了一封信到襄阳问候朱瞻墡,并将他比做周朝的周公旦,希望叔叔能进京来看望自己。

一场危机从此消失,反而赢得了英宗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感激。

这不得不说是朱瞻墡深谋远虑的结果。

而朱瞻墡接到英宗的信后也前往京城,叔侄二人诉说离别之情。

同时,朱瞻墡上奏英宗:景泰帝的妻子杭氏的陵墓是按照皇后的规格建造的,这不符合祖制。

既然景泰已经被废,那么杭氏的陵墓应当捣毁。

朱祁镇见到叔叔如此忠于自己,龙颜大悦,下令捣毁杭氏的陵墓,并下旨褒奖:襄王宗室至亲,贤德可重。

特与设护卫,以表朕褒进之意······改群牧所为中千户所,摘襄阳卫左所,安陆卫又所,全伍隶焉。

《英宗实录卷二八七》自此以后,英宗和襄王关系十分密切。

在英宗复辟后,襄王曾多次进京朝见皇帝,每一次离二人都依依不舍。

天顺四年,朱瞻墡离开北京回襄阳,英宗与叔叔握手泣涕不已,亲自送行。

二人在文武百官面前上演了一场叔侄情深,君正臣良的大戏:及归,帝亲送至午门外,握手泣别。

瞻墡逡巡再拜,帝曰:“叔父欲何言?”顿首曰:“万方望治如饥渴,愿省刑薄敛。

”帝拱谢曰:“敬受教。

”目送出端门乃还。

四年复入朝。

命百官朝王于邸,诏王诣昌平谒三陵。

及辞归,礼送加隆,且敕王岁时与诸子得出城游猎,盖异数也。

六年又召,以老辞。

岁时存问,礼遇之隆,诸籓所未有。

《明史——诸王列传第七》明成祖当年为预防藩王做大威胁朝廷,曾规定藩王府中人员只得在藩国的都城中活动,决不允许出城的。

以至于后人把永乐之后的明朝藩王比作是圈养的猪,除了吃喝玩乐和生孩子外,基本没有任何自由。

然而英宗却特批襄王和世子们可以每年都出城游玩几次,这在明代藩王中算是最高的礼遇了。

四,富贵安荣,终其天年襄王和英宗的亲密关系,自然也被英宗的儿子继承了下来。

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三十七岁的英宗驾崩,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

五月,五十八岁的襄王朱瞻墡上奏请求皇帝早日大婚。

宪宗在给这位叔祖的回复中说:王为国家至亲,劝朕早行婚礼,以尊遗命为孝。

宜从所请,还写书报王。

《宪宗实录卷第五》从这里可以看出,明宪宗与他的父亲一样,是发自真心的尊敬朱瞻墡。

而襄王也时常上书问候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换来了宪宗更大的好感和尊敬。

不得不说,朱瞻墡在处理与帝王的关系中,就像是一个精明无比的商人,怎么都是赚的,就凭这一点,他也可谓是众王中的牛人了。

又愉快的享受了十多年富贵尊崇之后,七十三岁的襄王朱瞻墡寿终正寝。

宪宗知道叔祖去世的消息后,痛哭流涕,为此辍朝三日以示哀思。

总结:在仁宗十个儿子里,襄王朱瞻墡寿命最长,藩王中得到的礼遇最高。

历经六帝而始终得到皇帝的信任与尊敬,的确算是牛人一个。

《宪宗实录》这样称赞他:能守礼法,远嫌疑,不为上下所疑。

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这样的评价确实是很中肯的,毕竟一生中能多次卷入皇权纷争的藩王并不多,卷入纷争而始终没有翻船的就更少。

而朱瞻墡不光做到了,还安乐富贵的活到了古稀之年,他的确牛啊。

大明最牛皇叔朱瞻墡,一生数次被往皇位上推,但每次都被他拒绝。

按道理说,朱瞻墡应该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才对,但神奇的是,他每次都安全着陆,而且越发受到皇帝的厚待的敬重,他最后享尽荣华富贵,高寿而终。

说起来,朱瞻墡有地位有头脑也有贤名,但有时候做事也很荒唐。

比如说,朱瞻墡曾提出挖绝户坟这种无耻的建议,也容不下景泰帝的孤儿寡母,这一点让他饱受诟病。

但朱瞻墡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为了自保,他在这方面堪称是大明第一高手了。

那么,朱瞻墡是何许人也?明仁宗朱高炽与嫡妻张皇后一共育有三个儿子,朱瞻基是老大,朱瞻墉是老二,朱瞻墡则是老三。

朱瞻墡作为明成祖朱棣的嫡孙,明仁宗朱高炽的嫡子,明宣宗朱瞻基的亲弟弟,身份是十分尊贵的。

朱瞻墡出生于1406年,18岁的时候被爷爷朱棣封为襄王。

在次之前,朱瞻墡的哥哥朱瞻基已经被朱棣封为皇太孙了,提前锁定了皇帝之位,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瞻墡此生是没有任何可能成为皇帝的。

但问题是,大明王朝最缺的就不是意外,隔三差五就来点什么事,让人猝不及防。

所以朱瞻墡虽无心惹事,但经常有事惹他,让他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朱瞻墡被封为襄王后不久,祖父朱棣就去世了,其父朱高炽继位为帝。

因为朱高炽想要还都于南京,所以打算派遣朱朱瞻基到南京担任监国,筹措还都事宜。

大臣们曾极力建议朱高炽只需要派遣一个亲王去就可以了,但朱高炽坚持让朱瞻基去,这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一些隐患。

朱瞻基于朱棣去世后第二年四月来到南京,但到了五月底的时候,朱高炽就因为病重将亡而传诏他回北京继位。

然而朱瞻基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一直觊觎皇位,他在得知哥哥朱高炽生病之后,便决定造反,还打算将朱瞻基杀死在回北京的半路上。

但朱高煦谋划不周,他起兵谋反的消息走漏了风声,引发了朝廷的恐慌,大明朝一时间风雨飘摇,形势岌岌可危。

没过多久,朱高炽又去世了,但朱瞻基还未回来,所以国家暂时陷入到无主的地步,大臣们为了稳定局势,便做出了秘不发丧的决定。

值此危难之际,张皇后站了出来,她一方面派人去迎接朱瞻基回来继位,一方面又下令二儿子朱瞻墡成为监国,由户部尚书夏原吉辅佐。

就这样,大明朝同时在北京和南京有了两位监国。

这就意味着,朱瞻墡也拥有了皇位继承权,一旦朱瞻基真的被叛军杀死,那么朱瞻墡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了。

所以,监国这件事对朱瞻墡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他愿意,他是很有机会的。

但这件事对朱瞻墡来说风险是很大的,因为朱瞻基一旦回来了,那他势必遭到猜忌,所以他并不像争夺皇位,只想当个王爷。

朱瞻墡虽然只有十九岁,但他很聪明,为了减少麻烦,他基本上不管事,所有事情都是由夏原吉处理的,这就大大减少了朱瞻基回来之后给他带来的风险。

张皇后也知道这件事的敏感性,所以她只是秘密让朱瞻墡监国,并没与下诏公布此事,只有少数几个大臣知道这件事。

果不其然,后来朱瞻基回到北京继位,他对弟弟朱瞻墡监国的事情一无所知,直到后来时机成熟了,张皇后才将此事告知于他,他也没有责怪朱瞻墡,反而越发信任。

朱瞻基登基后不久就亲自领兵叛乱,朱瞻墡被委以重任,担任了镇守北京的职责,大致相当于监国。

朱瞻墡心里苦啊,自己明明不愿意抢皇帝的风头,但干嘛一次次将自己往上推呢?朱瞻墡监国期间,大事就让人送到前线交给哥哥处理,小事就让大臣们商量着办,自己则该吃吃该喝喝,没事就跟母亲张太后聊聊天,日子过得也不错。

实际上,朱瞻墡年纪虽然小,但是政治觉悟还是很到位的,这之所以不管事,就是为了故意先是自己的能力低,没有威胁。

正如朱瞻墡所料,朱瞻基回去之后,并没有责怪他只拿钱不办事,反而对他称赞有嘉,不但说他贤明豁达,还赏赐了他很多财物。

叛乱被平定之后,朱瞻墡就迫不及待地上奏朱瞻基,说自己早就该去封国了,现在天下太平了,就放我去吧。

朱瞻基装出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但最后还是同意了,朱瞻墡便带着大量财宝来到襄阳,再也不过问朝廷的事情了。

朱瞻墡虽然走了,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他的贤名就开始在朝廷传播开来。

其实这件事很好理解,一个本有机会登上皇位的人,但最后却没有这么做,这样的人是皇帝喜欢的人,皇帝愿意将他树立为贤明之人的典范,臣子们自然就对他称赞有加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不过朱瞻墡的心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个富贵王爷,平平安安过完一生就好,其他的都无所谓。

但奈何大明朝的屁事就是多呢,朱瞻墡不惹事,但事情总是惹到他,因为当皇帝的机会再一次砸到他身上了。

朱瞻基虽然贵为“好皇孙”,但他只当了十几年皇帝就于1435年去世了,他死前留下遗照让长子朱祁镇继位为帝。

朱祁镇那时候只有九岁,根本就不懂怎么治国,而朱瞻墡素有贤名,就有人开始向张太皇太后建议,应该让朱瞻墡当皇帝。

没过多久,关于张太皇太后支持朱瞻墡当皇帝的消息就开始疯传,这可吓坏了远在襄阳的朱瞻墡,他赶忙写了一封信给张太皇太后,说自己并不想当皇帝。

张太皇太后便召集群臣,说自己并没有扶持幼子的打算,然后亲手将朱祁镇送上皇位,是为明英宗。

这是朱瞻墡第二次拒绝当皇帝了,但这一次的机会显然比第一次好得多,但他还是果断拒绝了,可见他确实是不想当皇帝。

过了几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了,明英宗也逐渐长大了,曾被张太皇太后死死压制的大太监王振也开始逐渐得势了。

1449年,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带着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大败,他本人还被被俘,成为了瓦剌的阶下囚。

皇帝被俘,这才中国开始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但在明朝还是头一遭。

国家发生如此大的变故,朝廷也开始理论纷纷,是营救朱祁镇呢,还是另立新君呢?众大臣都拿不定主意,这时候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站了出来,她深明大义,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应当另立新君。

孙太后仔细思考之后决定,朱瞻墡是皇室宗亲,德高望重,年龄也合适,让他当皇帝他可以迅速稳定朝政。

孙太后便派人去襄阳传朱瞻墡入宫继位,朱瞻墡得知消息后忧心如焚,适合当皇帝的人那么多,怎么老是看上我呢?这是朱瞻墡第三次有机会当皇帝了,这一次机会其实也挺好的,但他觉得风险还是挺大的,毕竟自己是朱祁镇的叔叔辈,朱祁镇还有弟弟和儿子,怎么都轮不到他,一旦自己贸然登基称帝,指不定有性命之忧。

再者说了,朱瞻墡根本就不想当皇帝,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以说,朱瞻墡不准备去北京当皇帝,所以他写了一封信让人带回去交给孙太后,这封信写得非常有水平,大意是说,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继位为帝,让朱祁钰(朱祁镇的异母弟,也是唯一的弟弟)担任监国,并派遣得力干将去营救朱祁镇。

朱瞻墡说的话其实是十分得体的,主要体现出三层意思:第一,朱瞻墡没有想当皇帝的意愿,这样就不至于引起朱祁镇的怀疑;第二,建议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当皇帝,也可以使自己免于被朱祁镇猜忌;第三,让人去救朱祁镇,生为人臣,这是应该做的。

可以说,朱瞻墡此时的政治头脑已经逐渐成熟了,他写的这封信非但表明自己是个无欲无求之人,还十分尊重皇帝的权威和皇位继承的传统,非常有说服力。

孙太后看到这封回信后,果然打消了让朱瞻墡当皇帝的想法。

当时的情况是,瓦剌大军还包围着北京,他们为朱祁镇开出了巨额赎金,但以于谦为首的众多大臣并不打算满足瓦剌的要求,他们一方面积极组织防御,一方面建议孙太后立年龄稍长的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

孙太后迫于压力,于是下诏立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帝。

朱祁钰之所以得以继位,是因为他跟大臣们达成了一个约定,那就是他继位后要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自己只是代替朱祁镇管理天下的,将来皇位还是要传给朱祁镇的后人。

后来北京包围战取得胜利,明军又先后数次击败瓦剌军队,瓦剌见在朱祁镇身上得不到什么好处,便想到了一个狠毒的计策,那就是放朱祁镇回去,让明朝内部生乱。

1450年8月,朱祁镇回到北京,被朱祁钰封为太上皇,在南宫居住。

朱瞻墡见朱祁镇回来了,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万一朱祁镇复辟了,那么情况就对自己不利了,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给朱祁钰,嘱咐他一定要善待朱祁镇,不但要保证他的生活,还要时常去给他嘘寒问暖。

朱祁钰表面上答应了朱瞻墡的要求,其实心里开始另打算盘了,因为他尝到了当皇帝的好处,所以不打算让侄子朱见深当太子了,而是想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

朱祁钰一方面派遣锦衣卫监视朱祁镇,一方面着手更换太子事宜。

听说朱祁钰要换太子,大臣们都极力反对,就连汪皇后也出面阻止。

朱祁钰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怒之下废掉了汪皇后,让朱见济的生母杭氏当皇后,然后废太子朱见深为藩王,立独子朱见济为新的太子。

然而朱见济在成为太子之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朱祁钰受了很大的打击,身体也开始一天不如一天,最后竟然生了重病,还开始卧床不起。

朱祁镇找准机会,在大臣石亨和徐有贞等人的帮助下,趁朱祁钰生病的时候发起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这件事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在被关押七年之后才成功复辟,心中的怨恨自然是很大的,他开始秋后算账,下令将扶植朱祁钰的于谦和王文等人,以迎立外藩为帝的罪名处死。

朱祁镇对叔叔朱瞻墡也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也是始作俑者之一。

朱瞻墡虽然远在襄阳,但什么事他都知道,他见侄子朱祁镇复辟成功,还对自己产生了疑心,心中就有些害怕。

不久之后,朱祁镇还派使者去襄阳,说要朱瞻墡到北京去商议大事。

朱瞻墡知道自己该采取一些行动了,他左思右想之后上了个奏折,说朱祁钰为杭皇后修建的陵墓是在太豪华了,比皇陵的规模还要大,这是一种僭越的做法,应当毁掉。

郕王葬杭氏,明楼高耸,僣拟与长陵、献陵相等。

况景陵明楼未建,其越礼犯分乃如是。

朱瞻墡为了跟朱祁钰撇清关系,连毁绝户坟这种建议都提出来了,他为了自保确实是不择手段啊。

不过朱瞻墡的建议得到了朱祁镇的认同,他后来排了三千人去毁掉了杭皇后的陵墓。

事实上,那时候杭皇后已经去世并且下葬了,可怜杭皇后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死后不但不被朱祁镇承认名分,连葬身之所都被朱祁镇给掘了。

所以说,朱瞻墡算是提了一个丧尽天良的建议。

但是这件事并没有让朱祁镇完全消除对朱瞻墡的怀疑,但他得以不用去北京了。

后来朱祁镇在一次跟孙太后聊天的时候,意外得知朱瞻墡之前拒绝当皇帝这件事,还看到了朱瞻墡当初写给孙太后的信。

朱祁镇这才完全明白了朱瞻墡是无辜的,于是尽释前嫌,还派人去向朱瞻墡道歉,并将他请到北京参加宴会。

朱瞻墡临走前,朱祁镇又赏赐给他大量钱财,他再次全身而退。

1464年,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瞻墡担心朱见深不会像他父亲朱祁镇一样对待自己,便开始表忠心,他这次将矛头对准了朱祁钰(那时候已去世)的汪皇后。

朱祁钰被废之后,汪氏被降为郕王妃,跟女儿一起居住在郕王府。

朱瞻墡上了一个奏折给朱见深,请求将汪氏母女赶出郕王府。

但朱见深性格仁厚,不准备穷追猛打,于是拒绝了朱瞻墡的请求。

朱瞻墡就有点慌了,以为朱见深对他有意见,好在朱见深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派人去襄阳安抚他,还赏赐他许多钱财和土地,他因此才安下心来。

1478年,朱瞻墡在襄阳去世,死时七十三岁,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所钟爱。

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

朱瞻墡一生小心谨慎,守礼法,远离漩涡中心,虽然几次差点当了皇帝,还常常被别人议论,但他都可以做到不被皇帝猜忌,还受到厚待和尊重。

之所以称朱瞻墡为大明朝第一皇叔,是因为他一生历经六位皇帝,见证了明朝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大事件,而且他几乎都卷入其中,但他最终却能全身而退,还成为让包括朱瞻基在内四位皇帝都敬重的人物,最后还以73岁的高龄去世,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另外,襄王这个爵位一起传到明朝灭亡才结束,一共传了十一代,其子孙无不是享尽荣华富贵,知道明朝灭亡为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91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