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如今过年,小时候年味更加浓厚,更加热闹。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吃好饭与现在天天好吃好喝相比,那个年代还不富裕,甚至一年到头也尝不上几顿肉腥,唯有过年的时候,生产队集体杀猪分肉,家家才能尝到肉鲜。
面粉也是如此,平时吃的都是红薯干、红薯粉、玉米面,唯有过年才舍得吃白面。
临近年关,家家都准备许多好吃的,而且大都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就吃储备的美味零食。
过年才能吃好的,所以记忆深刻。
2、穿新衣那时候日子过的穷,一件衣服要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补丁落补丁。
因为没有计划生育,所以家家都有许多弟兄姊妹。
穿衣服实行承继制,老大长高了,衣服小了,就传给老二穿;老二的衣服再传给老三穿……依此类推,一件衣服总要穿个十年八年。
除了老大偶尔能换件新衣,其他人平时很难添件衣服,唯有过年的时侯,父母才会破例给大人孩子添新衣。
一是新年换新装喜庆,撑面子;二是年关农闲,有时间做针线活。
在当时做衣服基本上都是自已手工缝制,少有裁缝铺的。
穿件新衣服,走在村子里,那是很亮眼的。
3、玩热闹过年是农闲季节,大人没事干,孩子放假在家。
大人可以陪着孩子玩,比如,堆雪人、做d弓、制作陀螺等,浓浓的亲情在娱乐中得到升毕。
热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群体娱乐。
男人们聚在一起,打扑克下棋,也有聚众开赌场的;女人则会三五成群聚到一家,边八卦边做针线活。
孩子们最热闹,成伙成群玩在一起。
他们会根据年龄、地段、生产队、家族等自动分成若干个玩伴集体,每个集体还会有一位孩子王。
有时候玩群之间发生冲突,也会惊动大人,但很少会发生斗殴流血伤人事件。
到了晚上,孩子们也不会待在家里,他们会聚在一起玩捉迷藏、模仿巡逻兵等各种各样的游戏。
村子里的夜晚,到处回响着孩子们喜笑打闹的声音,充满着快乐、愉悦、和谐的气氛。
除此之外,过年时家家除了燃花放炮,还要帖对联、横幅,还有非常漂亮的五色挂旗。
大年初一家族和村邻内部及相互之间,也都要上门拜年,因此也平添了许多许多的热闹。
小时候的快乐是简单、纯粹、直白。
好消息是:到了人生第三境界,就又会像孩子一样地喜悦了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