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区孩子读书有感 今天,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的《贵州山区学生的“露天厨房”》,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贵州罗甸县班仁乡,学生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除了背着书包去上学外,还要带着几件必备的家当--锅碗瓢盆。
那是因为那儿的每一个学生,哪怕只有一年级,每天都必须在自己租住的房子周围的空地上生火做饭。
没有锅台,就用最原始的砖头垒筑;没有案板,就席地而切……一切都是最原始的、天然配置的厨房,被称为“露天厨房”。
他们租住的是10来平米的简易房,一间屋子里住着不同年级的学生,大家都有一个木头箱,平时都会像宝贝一样锁起来,尽管里面放的只是些大米、猪油、盐巴、青菜等。
看到这儿,我震撼了。
和他们相比,我无地自容。
每天吃饭时,面对一大桌子的菜,我总是挑三拣四,这个不好吃,那个我不爱吃,还总是吃一小半倒一大半。
而贵州山区的学生们吃着只放了盐炒的青菜还是那么津津有味。
在住校的住一个星期之内,他们根本吃不到肉。
现在想想我的这种行为是多么的可耻呀! 记者采访了一个7岁的小姑娘王享美。
她每星期要背着书包、柴火步行10多公里,走大约3小时的山路来回于家与学校之间。
而我呢?上学期开学,因为爸爸妈妈都没空送我去学校报名,又快迟到了,我只能自己走去学校。
虽然只有一公里路程,也只走了十几分钟,并且还都是水泥路,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停地在爸爸妈妈面前炫耀自己的勇敢。
可再和才7岁的小享美比起来,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爸爸、妈妈,我长大了。
我在家听奶奶的话,听爷爷的话。
你们不用担心我!我长大了,会煮饭了,会做菜了。
希望你们早一点回来看看我……”听着小享美这段哽咽着说出的却震撼人心的话,我的鼻子酸酸的。
要知道小享美已经四年多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在我一年级时,妈妈出去学习了两天,我在家哭得翻天覆地,爸爸、奶奶、外婆、舅妈一起劝我都没用。
这时,我对小享美的坚强佩服得五体投地。
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没有电脑、学习机,没有钱去学钢琴、奥数、剑桥英语等补习班。
但是他们唯一拥有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从小磨炼出来的意志,是努力读书获取知识的毅力。
在浪费粮食、挑三拣四时,请想想令人心酸的“露天厨房”;在任性地在父母面前所要高档玩具时,请想想那些为了读书而不吃饭省出钱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和父母斗嘴时,请再想想那些好几年见不到父母的留守儿童们…… 少儿当自强!
因为____我爱上读书作文600字?孩子作文写得不好,有人说多读书就会写作文,是这样吗?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读书多,代表孩子的阅读量大,阅读量大的好处是“见识多,语感强,思维敏捷等等”,但是读书多并不代表作文就写得好!原因一:读了不代表会应用。
好多学生读了很多名著,但是你让他说出一两句里面的经典语录,他可能说不出来,甚至连内容概要都说不全,因为他读的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原因二:孩子读的书可能跟考场作文不吻合。
孩子的读物要么是成人化的名著,要么就是幼稚的儿童读物,而且他们的判断力有限,无法做到甄别吸收与消化,也就无法应用到考场作文中。
要想通过读书提高写作能力,须做到以下几点:1、做好读书笔记,在书本上圈出你感兴趣的地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词,摘抄语录。
摘抄的过程就是进步的过程。
其间,不断反思笔记是否完善,是否有更好的笔记方法,如此往复,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特色的笔记方法。
2、选取经典读物,且记住书中的经典语录,并应用到作文中。
3、学会略读和精读,记住要髓。
重要的多读几遍,不重要的略读。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好书,要多读几遍,很少有孩子能做到!孩子读书,大多图个新鲜感,并不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
要想提高写作能力,不仅靠读书,还要留心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找素材。
除此以外,内容要丰富,结构要合理。
文章是否有线索,情节上是否有铺垫,人物是否饱满鲜活,细节处理的是否妥当,开头结尾是否点题等等诸多因素……胸有成竹的故事建议你看一下,或许有启发。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加油!
读多书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意思是想写好作文,必须要多读书,但书读得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好作文。
道理很简单,写作是从脑子里往外掏东西,这就要求脑子里首先得有东西可掏。
那么,就得往脑子里装东西,而读书是往脑子里装东西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但是,我们的脑子不是仓库,可以随时把东西装进去掏出来。
同样的一本书,两个不同的人来读,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情况:1.输入—不加工—埋葬。
只读书不思考,不对读到的内容进行处理,(编码记忆、联系挂钩)那么读到的就相当于被埋葬了,因为提取不出来。
就好像图书馆,馆藏书籍入馆时都要先处理一下,分类贴标签,建立索引,才能随时取用。
如果没有处理的步骤,那么入馆书籍越多,越会被埋没。
2.输入—不加工—没有输入。
只读书不思考,最浅层的阅读结果是没有输入。
就像一批书送到图书馆门口,但大门总是不开,馆内的书籍就不会增加。
我们常常形容人不用心,有句话叫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是说不过脑子。
读书不过脑子,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根本没有进。
3.输入—加工—等待输出。
对读到的内容进行了加工,只不过加工的层次不同,或浅或深。
就会在大脑里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
仍然以图书入馆为例,处理的时候分类更仔细,区域位置记录更具体的,要找出来就更方便;反之,只是大概笼统的记录一下大致范围,也能找到,但耗时会很长。
而这时候馆藏增加,处于待借阅状态,它即将发挥作用。
4.输入—加工—输出。
把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且往外掏,才是效益最大化。
图书馆的书要对公众开放,才有价值。
馆藏书籍要有人借阅,才有意义。
否则,光有藏书数量,没有外借,帮不到有需要的人,图书馆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说,多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必要条件,是增加库存;但不能不处理,不归置,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想用也找不着;最关键的是要让存货产生效用,给它创造使用的机会。
也就是多写,写的过程中把读的东西拿出来用。
阅读要入脑(输入)入心(处理),但内化于心(处理)更要外化于行(输出),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用写作倒逼阅读,阅读才会更管用。
漫无目的的阅读,不以用为先的阅读,不搭建体系的阅读只会让脑子越来越乱;而只读不写就永远也不可能写好文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