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市的陕西人最多

哪个市的陕西人最多,第1张

哪个市的陕西人最多 为什么感觉陕西省西安市老城区说河南方言的人比较多?

提起来“陕西和西安市城区 *** 河南方言的人比较多”这个话题……那是“孩子没娘、说起来话长”……公元1942年“水、旱、蝗、汤”四大天灾人祸轮番袭击河南、河南110多个县市、拥有1000余万人口的河南省、饥饿、病死约300多万人,“八年抗战”期间连续多达300余万河南人流离失所逃荒要饭一路向西……冯小刚改编、导演根据“河南籍”作家“刘震云”作品电影《1942》、陕西作家“吴文莉”长篇小说《叶落长安》,用文字和影像讲诉了跨越半个多世纪“河南人在西安”逃荒要饭、为了生存而落户西安的悲惨经历……(1942年“花园口”掘口形成黄泛区……资料图片)(1942年河南省东北方向、东南方向已经被日寇包围(深色区域)……资料图)“花园口”成为压垮河南的致命一击、300余万河南人开始的大逃亡谋生存的悲惨历程……(扒火车一路向西逃难的河南人,当年陕西“潼关”火车站……资料图片)(河南人逃难途中、当时的“灵宝”火车站……资料图片)(逃难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扒火车、一路向西逃难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拖家带眷全家逃荒途中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逃荒途中的河南灾民……资料图片)(逃难途中的河南难民……资料图片)“一路向西逃难”沿“陇海铁路”线成为河南灾民的首选逃荒线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安以及西北地区成为少有的相对安全的战略大后方、“陇海铁路”成为了唯一一条陆路“生命线”。

当时“陇海铁路”开通至甘肃天水、大约300余万河南难民沿铁路线一路向西、以铁路沿线大中小车站和县市为集散地……(以“西安火车站”为中心、红圈范围、以及黄圈小区域、有数十万当年逃荒留居下来的河南难民的后代)(逃荒来到西安的河南难民、居无定所随便搭个篷子、暂时安身资料图片)(留居下来的河南难民分布区域以及所从事的职业)(西安著名的“道北”地区之一的“二马路”)前文已介绍了、300余万河南难民沿“陇海铁路”一路向西逃难、以铁路线为集散地、在“陇海铁路”沿线大中小车站和县市:渭南、西安、咸阳、宝鸡、天水、落脚,然后又四处辐射分散到陕西各地。

以西安为例、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胜利、全国解放后、极少部分河南难民返回原籍、大部分定居西安、成为了西安市民。

早期定居西安的“河南难民”大多数从事铁路行业、搬运工、拉架子车、蹬三轮车、手工小作坊这些固定工作。

西安市区当年逃荒定居的河南人比较集中在以“西安火车站”为中心的大片区域、这一带区域的河南人比较集中居住、工作、生活、仍然保留河南人的习惯,这一带区域的居民日常生活用语形成了“陕版/河南话”……为什么说是“陕版/河南话”方言,当年逃荒来的河南各地区人比较广泛、郑州方言、洛阳话、南阳话、林县方言发音各不相同,在西安的河南人之间为了便于交流、久而久之形成的“陕普/河南话”、即便是生活在这一带的西安“原著居民”也能说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这便是“西安为什么 *** 河南方言的人比较多”的历史渊源。

就像电影《1942》里展现的那样,中原大地百姓饱受饥荒,众多河南老乡被迫逃荒至陕西等各省,他们延铁路西行,随后定居在西安火车站周围。

因为人口迁移的原因,在西安的河南人日渐增多,河南方言也因此成了西安第二大方言。

在大街小巷,经常可见人们说河南话,甚至有一度河南话成了西安官方语言。

在西安的河南人多是解放前沿陇海铁路逃荒来的,因为没有家、没有地,因此多在铁路附近搭窝棚居住,也有河南人在西安城墙周边打窑洞居住。

这个场景在电视剧《叶落长安》里有所再现,看完叫人心酸卒读!河南人逃难至西安,为了生存,开始谋划各种营生,他们从最简单的投资捡破烂开始。

西安小东门鬼市交易的物事也因此便丰富了起来,其中包括电线、电灯、黑锅、自行车脚踏板、手电筒、水龙头…甚至还包括一些已经脏的油光发亮的旧衣服,这些物事大都以极低的价格就出手了,再贱的东西都能形成买卖,因为主人们之间彼此互相有需求,也因此不少豫民开始做起了收破烂的营生。

读《饥饿中国》,说关于西安鬼市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交易双方天色未明时交易,天亮时即散去,如同鬼蜮出没,故得名;另者说交易的东西多数见不得光,大都是从地里刨出的古董,只能在夜里出手,买卖双方互相设局,以鬼捣鬼,被人讥为“鬼市”。

如今鬼市被改造治理,已不复当年模样。

甚至有一度,河南人的大量涌入,给西安的治安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滋生了很多流传至今的民间野史,这其中就包括魏振海、天圈等人。

曾有一部电视剧叫做《道北人》就很详实地描述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成为了很多西安人口口相传的回忆。

看过一段文章,这样描述当时西安人与河南人混居纠缠的场景:“西安人一般说道北,都是指的火车站以北,龙首村以南,东到太华路,西到红庙坡这个区域,但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在自强路、二马路一带,道北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啥好的名声,而是长年以来不绝于耳的打架斗殴,因为河南、陕西、四川等多省份人口杂居在此,偷人的,冒泡的比比皆是,道北最辉煌的时候应该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20年时间,这段时间堪称西安闲人们最向往的黄金时代,而道北又堪称闲人们所向往的心中的圣地,如果说哪个帮派哪个闲人莫在道北摆过场子,放到过几个老皮,那就不算真正的闲人,不能服众。

”然而在文化混合里,河南人带来的“烩面、胡辣汤和豫剧”这三样东西是最值得尊重的财富之一,如今这三种已是不少西安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但凡有陕西人的地方,都有售卖胡辣汤的店面!为什么在特殊历史时期,受灾荒影响最大的是河南人,我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在那时豫民遭受“水、旱、蝗、汤”四灾时,仍被国民政府征苛税收重粮,其数目甚至超过“鱼米之乡”的浙江,仅次于“天府之国”四川,究其原因竟是因为豫人“朝中无人”。

蒋是浙江人,自不会亏待江浙父老;而蜀地有不少人是蒋政府的权要,唯有河南人在高层说不上话…当年河南遭灾时,豫民西出潼关沿着铁路一路西逃,除了大部分定居在西安之外,还有百万人众逃至陇海铁路的终点宝鸡(当时该线路终点只修到宝鸡),在此处定居谋生。

是时,宝鸡城里河南籍的人口达到70%以上,遂有“小河南”之称。

河南话也在短时内成为宝鸡人的官话,不少宝鸡本地人还要学说河南话,以便于交流。

在当年,很多人迫于口粮和生机,遭受了各种磨难后仍被夺去了性命,不过也有很多大爱广播的英雄人物涌现。

时享誉盛名的“豫剧皇后”常香玉为救济河南老乡做了不少好事,不仅提供衣食,还购了一块“河南义地”,专门用以安葬客死他乡的河南灾民,其功可鉴。

据史料说,豫人乡土意识很强,有老乡的地方便能生存,而常香玉在宝鸡生计无忧,过上了上等人的生活,我想也是老乡逃来投奔的原因之一吧!历史轮回,当年的艰苦岁月已不复,河南老乡如今与陕西等各地人融合生活,早就没有了户籍和祖籍的区别,而作为一个包容开放的城市,西安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也因此更加繁荣,更具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142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