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的原型是1924年出生于白洋淀地区的燕秀峰,在1937年日本军队进入中原之后,年近13岁的燕秀峰在日本的三光政策下选择加入抗日游击队,由于年龄较少所以其他队员都称燕秀峰为嘎子。
从背景来看,小兵张嘎的原型应该就是燕秀峰无疑,而且,燕秀峰在抗日游击队期间曾处决过100多个汉奸(据他说是亲手处决),这一点和影视剧中的小兵张嘎也很相似。
图为小兵张嘎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前,燕秀峰还参与了多场进攻炮楼的战斗,并缴获了日本和伪军大量的武器d药,可以说是战功显著,在1944年的英模大会上,燕秀峰甚至还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并且受到了魏巍特采访,并将燕秀峰的曾经抗日的事迹写成了小说,随后徐光耀又综合了同在白洋淀出身的抗日游击队队友赵波的事迹又写出了一篇翻版。
图为燕秀峰最终,这篇翻版被剧组录用并拍成了黑白电影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剧组将徐光耀的翻版版权买走并拍成了抗日连续剧《小兵张嘎》。
由于小兵张嘎有很多原型可以参考,且背景故事真实,生动有趣,所以连续剧版本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很多平民的欢迎。
图为赵波作为一部具有儿童特色的军事影片。
《小兵张嘎》通过儿童特殊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聪慧勇敢且非常“嘎”气的少年英雄形象。
目前,除了小兵张嘎原型之一赵波拥有相应的纪念馆,其余的原型都已经陆续死去,曾经硝烟战火的白洋淀地区也变成旅游景区,不仅让人感慨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
文学作品《小兵张嘎》是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播放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银幕上歪戴草帽,手拿木头q,身穿对襟粗布白褂子、大裤衩,长着一双虎里虎气的大眼睛的张嘎子,成了人们眼中新中国早期电影里抗日小英雄的经典形象。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对电影《小兵张嘎》中张嘎子的原型究竟是谁争论不休。
河北人认同张嘎子的原型是赵波,天津人认同的原型是燕秀峰,还有人认同嘎子的原型是八路军小战士张恩淼,甚至还有人认为嘎子的原型另有其人。
对于嘎子的原型到底是谁这一问题,老作家徐光耀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张嘎子没有固定的写作原型,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
嘎子原型之一:1938年,17岁的赵波参加了八路军冀中军分区第九分区的雁翎队,从此成了一名活跃在白洋淀一带打击日伪军的雁翎队队员。
在长期的敌后游击战斗中,赵波练就了一手好q法,据不完全统计,在雁翎队期间赵波就一个人缴获了手q7支、步q114支、机q两挺、活捉日伪军100多人。
1946年,已经是雁翎队大队长的赵波参加了华北野战军冀中纵队某部,担任连长职务。
成为一名解放军指挥员,在解放战争中赵波同志负伤致残。
1960年作为优秀民兵代表到北京参加表彰大会,获得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亲自赠送给赵波同志一把国产半自动步q。
嘎子原型之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只有13岁的白洋淀地区少年燕秀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怀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燕秀峰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
在整个抗战期间,燕秀峰多次参与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攻打日伪据点的战斗。
先后击毙100多名日伪军,缴获步q59支、手q40支、机q1挺、掷d筒2具。
1944年,燕秀峰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英模大会上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作家魏巍特意采访他写了一篇纪实性散文《燕嘎子》发表在晋察冀边区的报刊上。
嘎子原型之三:1928年出生的张恩淼是河北衡水人,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敌工部工作。
1942年在外出活动中被日本人抓,由于他学过一点日语被日本人胁迫做了翻译。
混入了日军角邱镇日军据点,随即与八路军联系,成为八路军攻打该炮楼的内线。
角邱镇炮楼是由日军第36师团第224联队第1大队第3分遣队分哨长冈田兵长等10名日军老兵驻守。
该炮楼十分坚固,没有大炮根本无法从外部攻克它,一直是影响安平县抗日斗争的一座桥头堡。
1943年春,安平县委决定由内线配合县大队拔掉这颗钉子。
3月11日夜里,15岁的张恩淼和先前打入炮楼的四位同志一起在内部行动,杀死了日军机q手、点着了炮楼。
配合县大队一起拿下了日军据点,这件事后来被徐光耀了解到以后作为素材写进了《小兵张嘎》一书中。
可惜的是八路军战士张恩淼回部队后不久就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有很多没成年的敌占区少年有着和小兵张嘎相似的战斗经历,他们中有很多人也在对敌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可以说,他们都是徐光耀同志笔下那个可爱、机灵、淘气又勇于牺牲的小英雄--嘎子。
历史有故事,我来告诉你。
我是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