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想想你爸爸的不易,每天出去赚钱,真的不容易,他不凶你,不骂你,对他好点吧,即使是表面上的,不要让他老人家失望。
他也想不了几年福了。
为什么越长大越不快乐?懂得越多越苦恼?为什么子女越长大,越讨厌自己的父母?想听真话么?人和人之间的依存度,不管是什么关系,取决于由实力生出的魅力。
如果没有这个,道德绑架、观念植入、单向粘附、感情煽动,其实都成了形式感,并没有真正作用的。
父母和子女之间,中国靠的是“父慈子孝”的传统,这貌似是一种道德伦理,背后依然是实力碾压。
农耕时代,种庄稼的水平,就是一项绝对实力。
没有长辈的指导加持你试试?预判天气,防病虫害,选种,耕田,施肥,浇灌,收割,脱粒,收藏……在没有科技的时代,哪一个环节不是硬扎扎的技术?没有几十年的实践,想掌握是做梦,一个小年轻,离开了爷爷、父亲辈的传帮带,因颗粒无收而饿死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孝”成为中国人最本能的反应,谁也没有意见,数千年下来,已经深入骨髓。
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到来,种地水平不再是一种硬实力了,年轻人谁还想种地呢?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结果是现在很多东西,如果年轻人不教,很多老人根本就没听说过,更不会使用。
单纯从实力上讲,父母和子女之间开始倒转,很多时候不是父母在教儿女,而是儿女在教父母。
过了童年期少年期,儿女对父母的依存度就加速度下降了,农耕时代那种儿女需向父母终生学习的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固定观念和传统惯性,仍然让父母觉得儿女不应该脱离自己的庇护,子女却觉得自己早就超出了父母的理解范围,不应再被他们约束和管控——本质却是,父母在新事物面前,已经没有了因碾压性实力而产生的魅力。
所以,越来越大的孩子,除了青春期特有的叛逆外,更多是觉得自己被严重低估了。
问题是,孝,就算是已经失去了实力根据,却依然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美德,需要以适应新时代的方式去运用。
年轻人既然在创新方面有优势,为什么不去突破一下呢?这比单纯的“讨厌”要高大上得多,不是么?
真正的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这句话没几个人能做到!这就是现实!有出息的孩子离父母都远,没出息的养自己都困难,怎么有精力和时间去照顾父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