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
提纲是由序码和文字组成的一种逻辑图表,是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
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 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
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
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
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
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
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以读名著谈敬业为主题写一篇400字议论文想培养阅读习惯,朋友推荐从名著开始,为什么我们要从阅读名著开始?开卷有得,欣然忘食阅读名著是愉悦的体验,如陶渊明那般“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则是陶然忘我的超愉悦体验。
然而天下书籍浩如烟海,必有取舍,方得精髓。
这是信息爆炸的时代。
这是快餐式阅读的时代。
这是谁都有可能依靠热门话题炒作出畅销书和网络爆文的时代。
……凡此种种,造成了书籍市场的万象纷呈与乱象倍出。
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一些写作者们失去了写作者的高洁情怀和道德底线,因此选择阅读何种书籍便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从阅读名著开始?因为那些被称作名著的书籍,是岁月之河经大浪淘沙淘出的真金,是历史中的智者为我们积淀的智慧诉说。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那么以历史中的智者为鉴,我们不仅能知晓某种选择的得失,人生的荣辱起落,皆是世间常态,而且更能看淡浮世的虚名俗利。
正如尼采所说——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而我们阅读名著正是站在那些智慧的生命之上,去感悟自然的万事万物,从而获得启迪。
因为阅读名著能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庄子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我说生命有涯且经历有限,正因如此,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名著去体验更为绚丽而丰富的过往,从而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可能多地去经历那些更为精彩的体验。
对此刘慈欣认为“在阅读中我们经历了我们本来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经历的事情。
”以为然。
因为智者的言语能够指导我们树立充满正能量的三观,从而指导我们的言行。
小到生活情趣,大到确定奋斗方向,这些方面理性智慧的选择,最终会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以及生命的价值。
比如:读红楼中五花八门的美食,不禁感叹——原来生活可以这般细腻精致!读红楼中的诗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尽人亡两不知……感叹世态万千之变幻无常。
读红楼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叹惋如此如花美眷玉损香消的悲剧人生,引发我们思考——以何种方式生活,才能不负生命,当然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翻开《曹子建集》,吟咏《洛神赋》,品味洛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的绝尘之美,然而才高八斗的曹子建对此也只能无奈地留下千古叹息——怅盘桓而不能去!捧读《世说新语》,欣赏气韵灵动、放浪不羁的魏晋名士风范。
赏析莎翁的犀利——一个人要是看轻了自己的根本,难免做出一些越限逾分的事来;枝叶脱离了树干,跟着也要萎谢,到后来只好让人当作枯柴而付之一炬。
(《李尔王》)思索王尔德的睿智哲思——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领教马克吐温式的幽默,教我们如何以戏谑的方式化解尴尬与冲突。
读欧.亨利的小说,让我们见识反常规的构思与深刻的洞察原来可以这般出神入化。
品读李娟——她面对山川草原,在寂寞与空旷之中写出纯净剔透的鲜活文字。
一次次让人忍俊不禁,一次次引人思忖揣度,一次次让人感受她文字之中掺杂的对于人生无常的淡淡感伤。
莫名地便无比向往那种远离世俗的浪漫艰辛,她对游牧途中的风景怀着纯粹的热爱与执迷,又对活在其中的人们充满同情,她笔下的生死,貌似平静自然,其实这些别离这些艰辛无不在她的内心涌动成悲天悯人的河流。
宇宙有那么多神奇之事,神秘之事,不断地引人去追问去探寻,读霍金的《时间简史》,便能破解一些谜团。
读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挑战定势思维,同时感受日常市井生活的温馨。
……那么可否走马观花地阅读名著呢?鲁迅先生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他指点我们读书不可机械地读,要思考,要有所领悟。
关于阅谈名著,以我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谈一点一己之见。
一、出声朗读精彩段落。
比如能激发联想和神往的段落——站在哈拉苏最高处的达坂上往东面看,真是奇迹啊。
这山的西面如此陡峭狰狞,几乎寸草不生。
到了东面却跟换了副面孔似的,满目无边无际连绵起伏的舒缓坡地,在雨幕中青翠耀眼,绿意盎然。
仿佛攀尽天梯之后,来到了天堂。
经历过吉尔阿特和塔门尔图那样荒凉的戈壁荒野之后,突然一头闯进天堂,再想想刚才的路程,觉得还是值得的。
”——李娟的《春牧场》二、做批注——划出精彩语段,写出感悟、疑问和批驳。
常读《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评谢灵远“想做大官而不能,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赞李白“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做批注的一个小缩影。
我们也如此阅读长此以往会收获颇丰。
总之读名著,读更多名著,能提升品味、拓展思维,开阔眼界,遇见更富于内涵,更有趣,更强大的自己。
一本书得以称为名著,是因了它在历史漫漫长河中的不朽。
那些超越时空的,更接近世界的本真。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一下名著的魅力:名著中的世界事实上名著并不一定枯燥乏味,我们觉得枯燥乏味的其实是老师希望我们背些“烂大街”名言警句作为应付作文的素材。
论名著的自我修养第一条便是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是宏伟,或是深刻,一本书,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它不一定一下子能流行,甚至相当数量的名著都是作者死后才一步步走向成功。
它也不一定有抓人眼球的开头,通常也不会是贩卖焦虑的标题党,然而有缘人阅读过后,往往会加入口碑宣传行列。
名著中的哲思周作人先生说文章无非两种方向,或是托物言志,或是文以载道。
这也几乎构成了文章的使命,而名著所言的志与载的道,通常是跨时代的。
就像“鲁迅先生说……”,已经成为一种权威背书,而被不少网友滥用,那是因为鲁迅先生文章中的深刻思想,放至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过时。
时下各种“三招掌握……”“五天修成……”的工具书,它们成不了名著,因为莫说百年,明年它们可能就过时了。
名著的文字语言语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载体,一本名著从它所属的时代脱颖而出,往往证明了它表达上的优秀。
莎翁的如诗般对白;王尔德的毒鸡汤配方;马克吐翁的幽默;鲁迅先生的犀利;朱自清细腻……总有一款,会让你回味无穷。
总结来说:用最优秀的语言叙述最真实的世界,蕴含最有价值的真理——没有拒绝的理由。
再来说一下从名著开始阅读的重要性:简单的说,就是别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从经典开始阅读,就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另外一点比较个人的看法是:阅读也是有口味爱好之说,阅读会有习惯。
就像吃惯了川湘口味,我们会无辣不欢。
读惯了名著的优秀,我们一般就不太愿意在一些太水的网文上浪费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