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语手抄报图片大全集:成语的基本介绍 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
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
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
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字习语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则不达”、“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2 简单的成语手抄报图片:成语的基本特征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
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
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
“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
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风格具有典雅型 成语通常来自古代文献或俗语中,其语体风格庄重、典雅。
12
营养与健康手抄报图片大全集小学生整天要求做手抄报,手抄报能锻炼什么,频繁让做手抄报?做手抄报本身是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绘画、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的,本来一项非常有锻炼价值的训练活动,然而,因为教育的形式主义而滥用,反而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也失去了其育人的功能。
为什么学生被频繁的要求做手抄报?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形式主义。
当前教育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搞教学,许多教育之外的各种部门只要和教育工作挂点边,都会大力向教育倾斜,因为教育部门面对的是听话的老师和学生,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只要安排下去,教育是落实最好的部门。
于是,各种手抄报在学生中满天飞。
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一种工作倾向。
同时,不知从何时起,工作讲究留痕,不管工作开展如何,过程性的材料要具备,也就是得把一些图片资料整理成档案。
而作为学校精力有限,不管教学内的还是教学之外的都得应付,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造材料。
一些活动根本就没有时间开展,但又得形成材料,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做手抄报。
通过学生的手完成的材料一方面能显示工作的落实情况,另一面利用学生的手也能减轻老师工作压力,可以说一举好几得。
然而当各种活动都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体现时,学生必然不堪重负,转移到家长的身上也就成为一种常态了。
最后,不得不说,这种频繁手抄报的做法是当前教育的一种病态,对老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负担。
希望家长的这种呼声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各种育人活动真正能够起到教育的功能。
你好,我是小7麻麻,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学校给小学生布置手抄报的作业对学生是有好处的,非常有意义!手抄报的意思就是自己动手抄写、画画、排版做成一份小报。
1、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等等。
(如果可以自己写,那更好,不用搜集资料)2、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对颜色的认知,协调性等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锻炼。
提高审美观!3、学会收集资料,每份手抄报都有一个主题,学生按照主题,从网上啊、书上啊收集各种有关资料!4、将这些收集的资料进行,概括、精简,然后排班,使之更加协调、美观!5、要做好一份手抄报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有些学生会请教家长,那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完成,这样呢,就变成了一个亲子活动了,既培养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也教会了孩子一些做手抄报的知识!一举两得。
以下这6幅画都是我女儿学校里布置的手抄报,刚一年级时,让她独立完成有点困难,所以我会跟她一起完成,这期间可以有更多的互动,非常好,边画边写中学会很多。
等她长大些,就让她自由发挥,自己独立完成!在中国,有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应该以学业为重,老师布置的这些手抄报根本就是和学习无关的,作业那么多,哪里来得及做这些呢?所以很多家长就会代替孩子去完成,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孩子应该全面发展,不光只是学习课本知识,更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比心]以上是我这个观点,谢谢[来看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