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要写题西林壁

苏轼为什么要写题西林壁,第1张

苏轼为什么要写题西林壁 为什么苏轼要写题西林壁苏轼为什么写题西林壁题西林壁的来历苏轼那时写这首的?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请问苏轼为什么要写题西林壁这首诗?苏轼那时候写的?

《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苏轼为什么写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

苏轼是以庐山多姿多彩的神奇景观,形象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而引发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理念。

知人论世、顾及背景。

做为朝廷重臣的苏轼,在元丰二(公元1079)年,以讽刺变法新政,诽谤朝廷之罪(史称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历尽周折,于元丰七年,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去汝州途经庐山时,与友人参寥同登庐山,时值春末夏初,苏轼见识了庐山一时云蒸霞蔚,千山披绸,万峰隐退;一时艳阳高照,千山绘碧,万峰凝翠的壮观景象,感悟到其与人生境遇何其相似的哲学理念。

元丰七年,四十七岁的苏轼已过不惑之年,以在庐山的感受作了十余首诗作,唯独这首《题西林壁》,道出了他看透世事沧桑、识尽官场险恶、悟彻人生真谛的奥秘。

苏轼的《题西林壁》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脉相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个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主观理念上的弊端;一个表现了一个政治家不畏一切,高瞻远瞩的英雄气概。

乌台诗案,岂不是主观上的误断和摘章断句的构陷,一贬再贬,岂不像这缠绵悱恻的烟雾,使人陷入政治的漩涡无力自拔。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几年以后,再次迁谪至汝州时,路过九江游庐山时写下的一首著名的诗作。

这首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宋诗”以“说理”为特色的一种诗风。

我们知道自从古人提出了诗歌是抒发内心的情感或是志向这一概念之后,历代著名诗家几乎都是遵从这种原则在作诗。

不过到了宋代以后,可能是宋人认为延续了上千年的这种写诗传统太过于陈词滥调了,也可能是宋代的“理学”学说过于强大的原因,宋人写诗喜欢加入一点不同以往的以诗说理的“理趣”成分,这与宋以前的诗,特别是唐诗以“情韵”取胜是有很大不同的。

象这首诗中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朱夫子那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都能明显的感到这种以诗说理的不同之处。

宋诗虽然数量也很可观,有些也不乏可称之为精品(比如苏轼这首诗),但从整体上说,它跟唐诗还不是一个档次,宋人的巅峰之作在于被人视为诗余的“词”,而不在诗。

这也许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使然吧。

至于苏轼到底识不识庐山的真面目,其实感觉并不主要,他只不过是想通过诗作来告诉我们一个看待问题的道理,这跟诗究竟是通过抒情、还是言志来告诉你道理这个目的,也没有多大不同。

(喜欢这个回答给个赞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254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