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
武王找到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
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
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
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
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
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
燕国乘机攻赵。
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
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
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
又奔楚,任楚将。
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
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
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
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
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将相和》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国家的利益和大局为重,做人要有宽阔的胸怀。
蔺相如胸怀宽阔,对廉颇的羞辱退让再三,退让是一种胸怀。
而廉颇知道自己错了,负荆请罪,也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则更可贵。
这种精神及行为,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现阶段继承和发扬蔺相如文化思想其实质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之一。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蔺相如思想行为的时代价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民族复兴步伐的强大动力。
我是罗宾,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将相和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丞相蔺相如和老将廉颇化干戈为玉帛,最终成为莫逆之交的故事。
蔺相如出身一般,本来是宦者令缪贤门下的一个门客,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
恰逢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给赵惠文王写了封信,大意是说非常喜欢和氏璧,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惠文王召集大臣商量此事,大家都觉得比较为难,给了秦国和氏璧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池。
不给和氏璧又怕秦国以此为借口派兵来打。
所以就想先找一个使者出使秦国去沟通一下这个事情。
出使秦国的人选并不好找,这时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了蔺相如,并讲述了蔺相如曾经劝犯错的自己不要去燕国,应该向赵王认错最后获得赦免的往事。
由此蔺相如被派去出使秦国商讨和氏璧的事情。
蔺相如到秦国后,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给妻妾和左右侍从观看,蔺相如看秦王并没有给赵国城池的意思,就假意说和氏璧有个小红点,我指给您看一下,蔺相如拿到和氏璧说我看大王没有拿城池换和氏璧的诚意,所以我要收回和氏璧,如果大王敢逼迫我,我就和玉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王赶紧道歉,并在地图上给蔺相如指出要交换的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看出秦王是在敷衍他,实际上是不会给这十五座城池的,蔺相如就说需要斋戒五日才可以把和氏璧献给他,秦王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馆驿后马上安排人连夜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请蔺相如上殿献和氏璧,蔺相如说秦国历代君王都不喜欢遵守盟约,我觉得秦国不会把城池给赵国,所以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去了。
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如果秦国可以先把十五座城池给赵国,那赵国一定会把和氏璧送回来。
至于我确实是欺骗了您,情愿被杀,请大王和各位大臣商量一下吧。
秦王和大臣们有些不知所措,不一会秦王说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国和赵国的交情。
最后还是放蔺相如回赵国了,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非常满意,拜为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国开始进攻赵国,赵国吃了败仗,但秦国打到最后也打不下去了,于是就约赵王在渑池见面再度修好。
赵王不敢去,蔺相如说不去的话就是示弱了,我陪您一起去,并让廉颇带兵在边境等候。
蔺相如随同赵王前去渑池赴会,秦王在宴会上说,听说赵王鼓瑟不错,给大家来一段吧,赵王就鼓起瑟来,秦国的史官马上记下这件事情,蔺相如看到对秦王说,听说秦王擅长击缶,可否来一段呢?秦王大怒,蔺相如拿起一块盆缶递给秦王,秦王不愿意,蔺相如说我离您这么近,别逼我做出对大王不利的事,秦王随从要上前被蔺相如大喝一声吓退,秦王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让赵国的史官记下这件事情。
酒宴就这样结束了,双方各自回国。
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立下大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置比廉颇还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身边人说我是赵国大将,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蔺相如出身卑贱,凭着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劳,如今位置还在我之上,我觉得很羞耻,再看到他一定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后,就称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外出看到廉颇也是调转车头避让。
蔺相如的门客就不太理解了,纷纷进谏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投奔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品行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我们对您很失望,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并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众人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我都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啊。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这就是将相和的故事了。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