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里不一,汉语成语,拼音是biǎo lǐ bù yī。
意思是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2、成语出处《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3、成语辨析近义词:虚有其表、名不副实、徒有虚名。
4、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表里不一是什么意思吗怎样的行为算得上表里不一?表里不一的性格不好吗?表里不一,夸夸其谈。
阴奉阴违,心苦嘴甜。
口说一套,另作一套。
阴谋诡计,作恶多端。
见人人话,见鬼鬼话。
.披着羊皮,羊群里钻。
西瓜皮鲜,里头臭酸。
挂的羊头,卖的狗肉。
说的真方,卖的假药。
行好指路,实为险情。
.前面是坑,后面是井,当面奉承,背后毒手。
忘恩负义,无面无情。
给人小鞋,手脚不停。
等等等等,小人一种。
。
。
。
。
。
。
前不久看了一位中年博友的日志《说表里》,写得很好,主要是抨击为非作歹的教师、官僚主义的部门和以权谋私的官员,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但是我老了,看问题就不会像年轻时那么偏激、绝对和情绪化,显得平和、冷静些了。
表里不一是表里如一的反义词,主要用于贬义,常表示某人在行为或语言上有意的欺骗,口是心非,搞两面派, 不诚实, 很奸诈和狡猾。
但我觉得中国文字有丰富多彩的内涵,现在不搞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了,随着社会文明化的进程,有关词语应该更趋于中性化。
有些贬义词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可贬可褒的两面性。
客观地说,表里不一就是说人的内心活动与人的外露的言行不一样,但是为什么不一样,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动机,初衷和目的。
有的人具有双面人生,心怀鬼胎,为隐藏自己肮脏的心态和行为,用假象欺骗人们,以取得好感和名利,的确很虚伪。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表里不一”不一定就是“虚伪”,不必指责。
有的人表里不一是职业需要。
受工作性质、身份、制度限止,不能流露自己的感情和真实思想,不允许实话实说,为所欲为,只能心口不一,以严守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
前天,在世界杯1/8决赛意澳大战中,央视著名足球解说员黄健翔内心不喜欢澳大利亚队,希望意大利队出线,把个人爱好和岗位角色混淆了,最后三分钟时,他的失态解说引起了轩然大波。
结果黄马上公开道歉,体育频道重播时也立刻换人解说了。
有的人表里不一是无可奈何。
慑于威严、环境的影响,感觉现在人说句实话真不容易,说了真话反而遭到了各方面的舆论攻击,说实话的人到处碰壁,说假话的人左右逢源,因此实话只能闷在心中。
有的是迫不得已,打肿脸充胖子,被逼着去趋炎附势,迎合那些不健康的心态,因此言不由衷,模棱两可、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有的人表里不一是善意为之。
主观愿望是好的。
比如说,缺衣少食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东西,就说自己不喜欢吃或者吃饱了;为了让远离的亲人放心,自己即使有问题也报平安,实话不一定要实说;面对垂危病人关于其病情的询问,医生出于人道主义通常是 不告诉实情,而只告诉家属。
看来,人有时候更需要善意的谎言!这种“谎言”与不真诚的谎言,性质完全不同。
有的人表里不一是在修炼自己。
人都有丑陋的一面,如懒散、贪恋、软弱、恐惧等等,所以,有些人就让心中的秘密深藏不露,只把自己的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有些人会克制自己,不愿用烦恼或悲伤去感染别人;有些人是为了收获效果,而注重讲究语言艺术。
这些也不等于虚伪,反而以显得自信、成熟、稳重。
看来,我们似乎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任何“表里不一”都说成“虚伪”和“欺骗”。
严格地说,这个世界上除了三岁以下的儿童外,谁也不能说自己是一个完全表里如一的人。
实际上,群居必须要有规则,社会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也不可能是单纯、透明的,表里不一是人类每个人的生活常态。
因为我们连言行一致都很难做到,更不可能做到表里如一了。
显然,对“表里不一”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是动机或主观愿望和实际效果。
如果内心正直、顾全个人团体和社会的正当效益,善良的谎言只是方式、手段而已,表里不一就是善举。
当然,一旦私欲膨胀、心态扭曲、不择手段,“表里不一”走向虚伪和欺骗,就成了见风使舵、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口蜜腹剑、笑里藏刀的劣行。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本着善良的动机,无私的爱心,并且都把自己心中的魔鬼紧锁起来,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现给世人,久而久之,抑恶扬善,习惯成自然,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就会心灵美,行为也美,做到表里都美了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