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乱中被囚长安写的一首忆妻儿的诗。
一.二联:今夜鄜洲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怜"“忆"“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品味,明白的透露了和妻子同看鄜州月,相共忆长安的往事。
而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独看”“忆”充满了辛酸,交织着忧恐。
“遥怜”小儿女们,天真不知思忆,哪能为她分忧啊!此深情是感人的。
三.四联: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想妻子望月忆念,担心丈夫安危,定是热旧盈眶啊!这样的痛苦生活何时能结束呢?彼此的落泪,只有等到“双照”的那一天了。
杜甫的这首诗虽然抒发的是离情,却又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离情。
“独看”是泪痕浸透里天下离乱的悲哀,而“双照”则是清辉中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全诗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无愧五律极品,诗圣佳篇。
读《月夜》,一定要抓住“独看”“双照”这两个关键诗眼。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答!唐代著名诗人,“诗史”杜甫的《月夜》,全诗内容为: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的大意为: 今夜鄜州月亮,如同长安的明月一样清圆,遥想远在家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我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的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的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圆如今,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据史料记载:此首诗创作背景为至德元年,大约756年,也是在"安史之乱"之后。
这一年的的6月,叛军攻克白水,这一年的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到鄜州羌村(今天的陕西富县),安顿好家人之后出于一颗赤胆忠心,忠于江山社稷,报效朝廷的目的,诗圣已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独自投奔灵州(宁夏的灵武),因为当时唐玄宗逃亡四川,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唐肃宗临时基位于灵武。
然而命时不济,我们的老杜同志在途中不幸被叛军抓获并掳至长安。
诗人困居长安,度日如年,而家却在百里之外的富县。
月圆之夜,身陷囫囵,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时至八月,秋天月夜,怀念家人的一首诗应运而生,就是这首流传后世的五律《月夜》。
望月思怀,自古皆然。
而诗人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直接写自己望月怀妻,却用一种"换位思考"的手法,面对同一轮明月,设想妻子望月想念自己,作者又引入第三者,自己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懵懂地看着天上的圆月。
"未解母亲忆长安",更加衬托出妻子的孤独凄然,从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这首诗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在历代众多描写月夜的诗词中独树一帜,诗意婉切,章法紧密,写尽人间离愁别绪,感人肺腑。
再次感谢悟空小秘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