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问点知识面高的问题
1、 凶悍的鹅鹅、恶犬、公鸡是农村里的“3大恶霸”,每个80后或多、或少受到它们的侵扰。
特别是大白鹅,在村头的路边守着,每次吓得上学的小姑娘绕远路,不得不拿个木棒防身。
点击播放 GIF我国家鹅的祖先是鸿雁,欧洲家鹅的祖先是灰雁,单论攻击两者远赶不上它们祖先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鹅的攻击力也不能小觑, 农村俗语讲“宁可被狗咬,不敢让鹅拧”就是对大鹅的攻击力的真实写照。
为此有人这样调侃:大鹅的攻击力等于0.5个宅男。
点击播放 GIF事实上,大鹅的攻击力主要来自它的嘴巴,嘴巴边缘布满了锯齿状的“牙齿”,且有恐怖的绞合力,一旦被大鹅咬一口,轻则撕心裂肺般的疼痛,重则红肿如猪蹄。
农村人知道,只要家里养几只鹅,蛇几乎不再光顾。
蛇怕鹅是出了名的,宋代词人苏轼在他的《仇池笔记》里这样描述鹅:“能警盗,亦能却蛇。
其粪杀蛇,蜀人园池养鹅,蛇即远去。
”可见古人对鹅、蛇之间的斗争早有洞悉。
点击播放 GIF鹅的另一个厉害之处是,它善于记仇。
鹅感觉自身受到威胁、伤害,第一次对敌人发起进攻失败后。
好吧,最好是不再见到它,否则10米开外,扇动两只翅膀,双爪离地,伸着脖子向你冲来。
2、 鹅为何什么经常攻击人类?鹅为什么无所畏惧地敢攻击体积远大于它的生物呢?除去人之外,牛、羊、狗都被鹅扇动翅膀教训过。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鹅眼睛的问题。
鹅的眼睛类似凸透镜,再大的物体反馈到鹅的眼睛、大脑里都是缩小版的原物,所以鹅才有恃无恐地敢攻击。
这种说法出处主要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牛和鹅》,里面把牛和鹅对比:牛的眼睛看物体总感觉比较大,反之鹅看物体总感觉小。
上述观点类似《小蝌蚪找妈妈》扮演启蒙故事的角色,这也无可厚非。
鹅因眼睛而攻击性强并没有得到主流科研者的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鹅的眼睛确实有过人之处。
人的视觉系统里可感知三种原色,而鹅能感知黄、蓝、红、绿四种原色,意味着更容易区分颜色之间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鹅拥有超强的夜视能力,大约是人的10倍。
夜晚漆黑一片的情况下,鹅能轻易发现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也是农村宅院里常把大白鹅用来看家护院的原因:深夜寂静一片,鹅突然叫声不断——有人来了。
鹅的眼睛在脑袋的两侧,而不是头顶,恰是这样的构造使鹅的单眼视力强、视野范围更广。
缺点是鹅的视线难以重叠,导致它看正前方的深度感知弱一些,也就是说鹅无法辨别出三维空间,且距离感不够敏锐。
以上是科学研究者根据鹅的视觉特征作出的判断,缺少对鹅大脑这一层次的综合分析。
事实上,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鹅在百万年的进化中,通过频繁摆动脑袋,不间断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弥补了双眼视觉存在的不足。
所以单从鹅的眼睛看物体小,就敢攻击对方不够准确。
比如一个体积硕大无比的动物站在鹅面前,鹅就不俯首称臣?再比如群鹅抢食时,也未曾见到把嘴放错了饲料盒。
那么鹅的强大攻击力到底来自什么呢?多方面的研究及证据显示,鹅的性格是它具有攻击力的关键因素,这点在雌鹅孵化幼鹅的时候变得尤其突出。
和鹅一样,拥有暴躁脾气的动物一般都属于“刺头”。
比如栖息在纳利波基森林的欧亚猞猁,雌性猞猁孕育期间,食性不佳、心情低落。
这时的雄性猞猁个个表现得强壮、凶悍,它们甚至主动出击,把领域里的狼猎杀掉。
当然,没有哪个猞猁会傻到袭击狼群,它们主要针对脱离狼群的孤狼,孤狼是幼小猞猁的最大潜在威胁。
鹅和猞猁一样,它们领地意识是家畜、家禽里最强的。
遇到外来活物进入它们的领地,很容易引起它的警觉。
其他动物遇到来犯者,要么叫嚷几声,见没有效果就作罢;要么狐假虎威冲上去撕咬几下,但不抵一个棒子就逃之夭夭。
鹅不行,因为它性格暴躁、倔强,冲上去张开嘴巴就扭拽、撕咬,直至没了力气。
如果恰逢雌鹅孵化小鹅,攻击力会更强,休想闯入它的领地半分。
科学家也试图从更微观的角度解释鹅为何有这么大的攻击力。
研究发现,脊椎动物的激烈行为,特别是动物的战斗倾向,多是由大脑的边缘系统控制。
而边缘系统主要由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组成。
经过一系列复杂试验,科研工作者找到了两者的工作规律:高水平的去甲肾上腺素一旦分泌增多,动物常变现的激动、兴奋,接下来的步骤很可能是开打;高水平的血清素要变现的低调,也就是含量减少,动物的斗争热情立马降下来。
鹅的攻击性大概率也延续上述的思路,通过分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调节鹅的攻击性的减少、增加。
显然,鹅应该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和频率会更多些。
美国有高校曾对鹅的两种激素做过类似研究,确实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鹅和其他动物类似,攻击性极为复杂,鹅的个体之间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所以鹅的攻击性不可能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环境、性格、大脑等综合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