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如此钟爱敬亭山

李白为什么如此钟爱敬亭山,第1张

李白为什么如此钟爱敬亭山 李白为什么写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后面还有什么故事?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3]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

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

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

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

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

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

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李白为什么独自坐在敬亭山上?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

题主问: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表达的是千年孤独吗?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明确,孤独的概念。

孤独是指一个人的心里状态,思想感情的体现,而不是指一个人的置身处境状态。

也就是一个人独处不一定孤独,与很多人在一起,心里不一定不孤独。

李白一生无论是高朋满座,还是一人独处,李白都不孤独。

他的内心情感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有对现实不满的怨恨,有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惆怅等等满腹心绪在诗中的展现。

而唯独没有孤独的情绪体现在诗中。

从《独坐敬亭山》一诗中也丝毫看不到李白的孤独。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今许多人都说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孤独:一群鸟都高高的飞走了,"尽"一只鸟都不剩!就剩下一片孤云也悠闲的飘走了。

李白一个人孤独的坐在敬亭山上。

与山相看两不厌。

看看吧李白多孤独啊!之所以能得出这个结论,仍然是把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即:独处还是与人共处;环境是鸟语花香,泉水淙淙,树深时见鹿,还是只有一座空山。

并由此得出作者内心孤独。

他不孤独能:独坐敬亭山吗?他不孤独鸟都飞走了,连一片云也不剩!这是对该诗错误理解造成的。

李白753年写的该诗,那时的李白,谪仙人可谓是如雷贯耳。

744年,他赐金放还后,四处游历。

他先后7次来到宣城。

他的从弟、宣城长史李昭多次相邀,"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寄从弟李昭》)。

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和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

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

李白十分喜欢宣城的山水景色:“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安了家,“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李白生活的如此惬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独?哪,李白《独坐敬亭山》表达的啥意思?该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指的是那些志不同,道不和的人都远走高飞了,连片孤云也留不下。

正如,同年(753).李白在宣城谢朓楼饯别李云诗中所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赐金放还后离开了长安,也就离开了谄媚的小人。

该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说明李白寄情与山水中,达到了天人合一,忘我的境地。

这与他修道成仙有密切关系。

李白在诗自述:"五岁通六甲",六甲是什么?是道教术数。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

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

20岁的时候,“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44岁时,李白来到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

李白的好友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等,都是知名道士。

道教的核心理念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教主张:乐天安命,皈依自然的“出世”之举。

入世则庙堂朝廷,出世则山林泉石。

因此,许多修道之人多是隐居于山水之间。

李白也不例外。

他作为一个道士隐居敬亭山就再正常不过。

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合二为一,正是李白修道的结果。

该诗丝毫看不到李白有什么孤独。

更何况,李白一生都是浪漫豁达大度之人!

李白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全诗如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我们看众鸟高飞孤云独去,别无可依只有敬亭山可以对视为友,这是多么孤独寂寞的表达啊。

李白独坐散亭山诗意彼时李白饱尝了人情冷暖,经历过了世态炎凉,正式结束了短暂的御用文人生涯,他孤独无助,他怀才不遇,他本心上根本做不到陶渊明,他一识韩荆州无非想封万户侯,他不是彻底的隐士人物,尽管他信奉道家思想。

无奈他自尊心太强,他放不下他那棵文人清高傲慢之心,做不到低三下四委曲求全,通俗点说他不会来事,不知道如何混迹官场,而他又非常渴望当官,于是痛苦因此而生。

李白诗意于是不得不寄托山水之中,似乎遗世独立天子呼来不上船,问题是天子始终不曾来呼,如果天子派人把李白请回去,李白所有的伤心惆怅孤独寂寞就会一扫而光,山水再好他也没有兴趣了。

李白诗意陶渊明的幸福是能做到随心所欲,李白的痛苦是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为所欲为,喜欢热闹偏偏只能寂寞,陶渊明是真爱山水田园,与山水合二为一,李白是迫不得已寄托山水,与山水貌合神离,李白在这首《独坐敬亭山》里表达的孤独不是一千年也是九百九十九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42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