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生活在哪个时期

朱自清生活在哪个时期,第1张

朱自清生活在哪个时期 朱自清生活时期的钱币是什么

朱自清生活在民国时期,其货币如下北洋政府时期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

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最初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币制及货币流通一时呈现十分混乱的局面。

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

由于银元种类繁多,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渔利,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

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

这种新银币,式样新颖,形制划一,重量、成色与法定重量均不逾3‰。

所以发行以后,人民乐于使用,不论通商口岸及内地, 均能顺利通行。

尽管这个时期银元本位制度和十进位的银铜辅币制度未能建立起来,但在国内流通界却发生了一个凸显变化。

这就是国内流通界本国银元趋于统一,"袁头币"成为银元流通中的唯一主币。

就是说,清朝末年各地流通的成色杂乱的银元,以及深受外商银行支持的并借以居奇的鹰洋,都逐渐从流通中被排除而趋于消失,而"袁头币"则成为国内一切支付大小交易中起唯一主币作用的银元。

这一变化,无疑是我国近代货币流通史上的一个重要进步。

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仍是以银元为主、两元(银两、银元)并行、银元铜元和纸币并用的货币制度。

关于银元、铜元的流通情况前面已作了论述,下面着重介绍纸币发行和流通中的有关问题。

除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发行钞票外,各地方银行及官银钱号仍与清末一样,皆继续发行各种纸币。

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财政无着,因而皆以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手段。

如辛亥革命后,广东省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成立军政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财政困难。

为了应付当时的财政支出, 除向港商借到40万元外,军政府印发通用银票1900元万,其中票面5毫的100万元, 1元的600万元,2元的200万元,5元的1000万元。

此票正面印有"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文字,中间印币值若干元,右方是陈炯明像,左方为军号、指挥刀、步q等。

背面上端印有"此票准随时换现银"八个字,中间自右至左直写"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大都督通布"。

军政府在发行银票时规定:"一、凡纳钱粮饷项等,一律照纸面所列额数通用,不准留难;二、此票发行两年后,由军政府财政部备现银任由随时携票换回;三、如有伪造假票同谋行使者,均应律重罚不贷。

" 据初步统计,民国二、三年间,各省纸币发行总数约有16300万元。

纸币滥印滥发的结果,促使物价上涨,地方纸币普遍贬值,平均市价仅为面值的七折左右,不少地方的纸币贬价一半。

国民政府时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

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

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

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更快,十个月上涨一百七十万倍,各地纷纷拒用。

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朱自清的匆匆的时代背景要简短的朱自清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文坛地位如何?

朱自清,今人对他的历史定位是: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家。

这样的历史定位,即表明了他在当时年代的文坛地位。

——朱自清1920年(22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在浙江、江苏的多所中学任教。

其间,他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发展道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朱自清1919年底开始发表诗歌,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虽数量不多,但清新明快、纯真朴实,独具风格。

他1923年发表的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他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其中的诗作如《光明》、《新年》、《羊群》、《小舱中的现代》等,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是初期新诗中不可多见的作品。

——朱自清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创作转向以散文为主。

1928年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其中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等作品,已成传世佳作。

朱自清散文以其娴熟高妙的技巧、缜密细腻的风格和清新秀丽的文笔著称,他当时也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家。

——朱自清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期间,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

他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开始文学研究,尤其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成绩斐然。

就是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的艰难岁月里,他作为中国文学系主任,仍以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

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古典文学专集》,上、下两册,分别收入《诗言志辨》和22篇论文、《典故常谈》和18篇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朱自清是那个时代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高风亮节,受到了人民的敬仰,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在《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中提到朱自清一身病重,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民族气节。

朱自清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扑素简洁,清新委婉。

他的很多名篇佳作都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一股绵沿的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有着穿越时代的魅力。

他的散文有着优美的文字,深邃的哲理而且涉及到多个领域。

他的许多精品都是传世杰作,是现代文坛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而他的散文更是这座顶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朱自清的代表作有很多,每一篇都是我欣赏的最爱。

《背影》的字里行间,有着如山的父爱,有着对父亲的思念……《荷塘月色》如诗如画,寓情于景,把荷塘的景色,月亮的迷人,展示得炉火纯青……《匆匆》文情并茂,新颖精巧,让人感叹时光似水,韶华易逝……《春》既有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又有着人们的情意绵绵,春天的秀丽是那样惟妙惟肖,春天的老少年们精神抖数,实实在在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散文朱自清,诗人徐志摩。

两位各自顶尖人物传奇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每当我重温朱自清的散文,令我如醉如痴,感慨万千。

让我置身于他的境界之中,总觉得余意未尽,还想再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456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