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ìng][释义] 1.疆界,边界:~界。
国~。
入~。
出~。
边~。
2.地方,区域,处所:无人之~。
佳~。
环~。
身临其~。
3.状况,地步:~况。
顺~。
逆~。
困~。
事过~迁。
~遇。
意~。
物化于境是什么意思?物化于境应该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物指客观世界,化指演化诞生,于指取决缘于,境指思想心境。
连起来就是什么样的心境决定诞生什么世界。
就像苏小妹教训苏轼的那段话:你心中有屎,所以你眼晴看到的就是屎,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眼里的就是佛。
当然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也包括听觉、嗅觉、触觉、心觉等等,例如猪八戒背孙悟空,猴子使坏把老猪压的气喘吁吁,但老猪依然乐呵呵的,就认为背的是高小姐,这就是心觉。
上面所说都属于极端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是辨证唯心主义,是建立在一定的唯物主义高度上的唯心主义,像哥白尼之前的“地心说”在当时就算是唯物主义,因为它根据一定的客观变化,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天圆地方”,哥白尼就是在这种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附加了个人的唯心主义并进行科学研究,最终诞生了唯物主义的“日心说”。
那哥白尼之后的地心说就变成了纯粹的唯心主义。
所以唯心唯物是相辅相承的,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重叠在一起研究才是科学的,这也符合最基础的对立统一科学定理。
最早提出“物化”这一概念的是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
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已形成独特的文艺学和美学理论。
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理解:“物化于境”指的是“物化”来源于意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物化”来源于庄周。
庄周就是庄子。
他在自己撰写的《庄子·齐物论》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栩栩如生的蝴蝶;自己也不知梦见蝴蝶是为蝴蝶?还是梦见蝴蝶是为他?还是蝴蝶与他合而又分?庄子认为:“此之谓物化。
”庄子把这种意境称之谓“物化”。
庄子对他与蝴蝶梦的说辞,融和了万物、扫清了对立,任其自然的变化,以进入“物化”境界。
后来,“物化”之说一直被后人所采纳,用以指导自己的文艺创作。
二、“意境”由来于人与自然及其它。
“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人与自然及其它事物融和在一起的创意。
其特征就是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同时,在文艺作品中体现了作者自己的创意与心境。
假如没有人去开发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那么,就不会产生有创意的意境,文艺作品也就没有了生命。
现在“意境”,对于文创工作者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与意义,可以说在文创之路上已经离不开“意境”了。
三、“物化于境”的关系。
“物化”,是中国古典文艺学与美学,是对古典艺术审美思想而独创的文创过程的理论,讲的是古典文创的过程。
而“意境”是文创丰富的创意,这个创意需要在文创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没有好的意境,就不可能产生好的文学艺术作品。
“物化”是体现文创整个过程的,它离不开“意境”,离开了“意境”,“物化”出来的文创作品毫无意义,没有了灵魂。
所以说“物化”源于“意境”,“意境”是“物化”文创的基础。
没有“意境”不可能有“物化”。
从这个意义上解释,“物化”与“意境”的关系,就是“物化于境”的关系。
“物化于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在运用这一古典的理论,用以指导文创,并且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总之,“物化于境”的意思是说,“物化”来源于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文创“物化”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