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
”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
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含义深邃,意在言外。
远景写得阴沉抑郁。
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芦笋初生渐欲齐。
” 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
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
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芦笋的蓬勃生机给边境带来春色,荒漠的大地上 也看到人的活动了:“无数铃声遥过碛。
”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谧的感觉。
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这样便把听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写得异常巧妙,极富创新精神。
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通感”手法。
但联系下面一句,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
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
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
“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这“芦笋初生渐欲齐”的温暖季节里,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万里向安西”的最好时候呀!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
句首一“应”字,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
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就给你这些很经典的吧。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广为流传,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高岑”)王之涣
凉州词描写的景色有哪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