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如梦令》比较有名的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天晚上,雨小风大,我昏睡了一夜,都没有消除酒劲。
清晨起来,问身边的侍女:“后花园的花怎样了?”侍女回答:“海棠花依旧很美”。
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它的绿叶更加繁茂,红花却凋谢了。
这首小令奠定了李清照的“才女”地位之作,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
李清照花季少女时代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
这时候的李清照不单是一个健康开朗、活泼可爱的大家闺秀,而且还是一个多愁善感、对生活有美好憧憬的女孩子。
一开始,作者将这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清楚。
“雨疏风骤”写出时间环境,“浓睡不消残酒”写出自己状态,上下文连接的顺理成章,情景转折巧妙恰当,语言运用的灵动自然。
紧接着,把自己内心所想,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出来,“试问卷帘人”。
而侍女的回答“海棠依旧”。
表面说的是,风雨过后,花园海棠花依旧美丽,但是,通过态度,表情,语气看出词人伤春的心境,所以,用连续疑问的语气和肯定的自答,道出自己伤感的心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说起女词人,宋代李清照是不能绕过去的。
作为婉约词派代表,她艺术造诣较高,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藏书丰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丈夫赵明诚是金石考据家,婚后,俩人拥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爱好,她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是比较优裕的。
但是金兵入据中原后,他们流寓南方,丈夫赵明诚病死,她的境遇孤苦。
所以她的词作,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一首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首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都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应该是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写的。
这时得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尤其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因此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因“日暮”“酒醉”不知归处,才会误入荷花塘,只因“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出了李清照昨夜饮酒过量,第二天晨起,宿醉尚未尽消的状态。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既有闲情喝酒,也有侍女相伴,生活安逸,所以才会关心风雨后的海棠。
这首小词虽然短,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 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知否,知否?这样层层转折,也将作者惜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我一直觉得,读李清照,得寻觅一方清净之处,细读细思才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