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万紫千红的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不过,结合当时的背景看,你会发现,这首诗其实是写读书感受的。
先来看看这首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之时,诗人寻芳泗水之滨,无边光景亮丽清新,不管走到何处,总能看到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春光。
这里的泗水之滨,指的是孔子的家乡。
整个南宋,曲阜都在金国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说,朱熹不可能跑到孔子的故乡去游玩。
朱熹在哪写的这首诗呢?朱熹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诗人,大部分时间在南方的白鹿书院讲学授徒,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书院读书时所写。
朱熹对孔子很推崇,他曾评价道,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他认为是孔子给大家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春天,能够让我们诗意的栖居。
古代,很多书院都把学生读书的地方称为春风堂,寓意学生读书就像感受春风般温暖。
所以,这首诗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美好的时光中,读圣人的经典,只要你钻研进去,用心感受,道不远人,书中珍宝一样的思想,启人心志的智慧,如春天五彩缤纷的花朵一样,随处可见。
其中的等闲,寓意为,不管是谁,只要你愿意学,总能领会书中的道理。
可见,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领悟书中道理后的愉悦心情。
这句诗出自明代朱熹的七言绝句《春日》,全诗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一首赞美春景的诗,但实际上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追求圣人之道的愿望。
朱熹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南宋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朱子"。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一首写游春赏景的诗,第一句就交待了时间"胜日",地点"泗水滨",事件"寻芳",后面都是对春天美景的描写和赞美。
而实际上,朱熹并没有去过泗水,那他为什么要在诗中写去泗水寻芳呢?泗水是一个典故,指孔子居于洙泗之上,弦歌讲诵,传道授业的胜事。
朱熹说的寻芳,其实是研习儒家学说,追寻圣人之道。
研习孔子的思想,诗人有所感悟,觉得"无边光景一时新"。
他希望通过教化的"东风",让儒家思想能遍地开花,"万紫千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