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写“贾雨村”,不如说是写“贾雨村言”。
“贾雨村言”即通谐音“假语村言”。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如此写道:“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云云。
”书面上的意思不想说太多,因为有太多人说过,网络上也很容易搜到,这里说一点比较不一样的看法。
要搞明白“假语村言”到底在暗示什么,则需要对这个词进行某种意义上的拆解。
我个人觉得,“假语村言”可以拆解为“假语”和“村言”两个大的主题。
接下来进行详细的分类和阐述:1、纵观《红楼梦》,其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假语”构成的。
谎话即虚构的不实之言。
比如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道士将“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的风月宝鉴给贾瑞时叮嘱道:“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风月宝鉴”和它的出处,必定都是虚构的谎话,但是却传达出读这本书的重要方法。
庚辰本脂砚斋曾指出:“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因此,只有在这类谎话中看到真事真情才是会看《红楼梦》,这也是曹雪芹在书中不断暗示读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点。
反话《红楼梦》在第一回中写道:“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
”所以说宝玉的本质是“通灵”,正因为通了灵性,所以在衰落的末世,没有补天之力,而只能成为一块无用的顽石,只能是“假宝玉”。
但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块末世的顽石在《红楼梦》中却实实在在是块通灵性的真宝玉。
所以“贾宝玉”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反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绕明白这个逻辑…… 疯话装疯卖傻时的“荒唐言”。
在清朝,文字狱的兴盛,导致“荒唐”有装糊涂的意思,所以疯话在这里是指装糊涂的真言。
比如在第二十八回中,王夫人告诉黛玉:“前儿有大夫说了个药丸名,我也忘了。
”于是宝玉提出几种药名,比如“金刚丸”、“菩萨散”、“天王补心丸”,看似是开玩笑的疯话、傻话,但其实也是在暗示贾宝玉对母亲吃斋念佛的不认同,这也更是说明了贾宝玉最终出家,是因为他在社会和家庭中都无法继续苟活而必须无奈做出的抉择。
2、所谓“村言”:和不近情理的“者也之乎”迥然不同的民间语言,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书中用的明代以来形成的“官话”。
《红楼梦》是用地道的官话北京话写成,所以朝野上下可以雅俗共赏,这也是《红楼梦》可以广泛流传、全国通行并达到不朽高峰的原因之一。
狭义:书中丰富多彩的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等。
这里举几个例子:俗语:鸳鸯抗婚时说道:“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子娘不成?”平儿对凤姐说过:“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的钱还要找出来花呢,听见奶奶有了这个梯己,他还不放心的花了呢。
”歇后语:贾琏的乳母赵嬷嬷为儿子求事做,对贾琏说:“我还再四的求了你几遍,你答应的倒好,到如今还是燥屎(燥屎——干搁着)。
”假语与村言是一个整体,两者相辅相成,贾雨村背后的“假语村言”,正是在暗示全书中曹雪芹大师精心雕琢出的表现力非常强悍的艺术语言。
历代以来的成名小说还是传记都要渗入政治色彩在内,才是好书,好看能够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评论。
同时有政治色彩的书才可以借时代的背景,在小说,传记中的故事中,可以多增加各式各样的人物,才能够把故事写得更长,才可以流传后世。
象曹雪芹这样的大作家,不是不知道,而且比我们要高明得多。
《红楼梦》书中的谷雨村笔墨不多,但是故事里安排他进去内容才更深刻,才有伏笔,故事才可以延长。
开篇就写谷雨村进官场,就是暗示当时的朝廷腐败,黑暗。
从朝廷的官员内部到地方官员都搞得乌烟瘴气,可以卖官买官,民不聊生。
作家借谷雨村审案,当要下判决时,被旁边的师爷暗示而不判。
当晚谷雨村问师爷,明知某方有理为什么不要判决。
这时师爷才拿出一小册给谷雨村看,发现里面记载的都是当地的官员名字,官职大小。
还记载着那些官员的亲戚,联裙关系,包括当地方的豪富恶霸。
师爷还说这是为官之道的护官符,使谷雨村明白了一切,为了能使自己往上趴,谷雨村就走上了依照护官符的轻重当官。
才有后来谷雨村进京求官之故事。
《红楼梦》一书的曲折就是因为暗隐政治色彩而遭到封查。
如清朝乾隆皇帝就因这一点大查大废《红楼梦》,当时出现字狱的朝廷纲领也是因为《红楼梦》而引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