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艺术作品是完全能够“雅俗”共赏的。
说到“雅”,人们往往容易把雅和一些高深难懂“曲高和寡”的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
说到“俗”,人们又往往容易把俗和一些通俗易懂比较“大众化”的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
我以为,这是对“雅”和“俗”的一种片面的理解。
实际上,“雅”和“俗”是没有严格的区分和严格的标准的。
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雅有俗,艺术中也有雅有俗。
而且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对雅和俗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同。
在彼一时被认为是雅的艺术,在此一时可能就会被看做是俗的艺术。
在部分人看来是雅的艺术,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可能就是俗的艺术。
艺术既有它的艺术属性,是对审美的提炼升华,这是艺术“雅”的一面。
艺术还有它的社会属性,即要提供给人们去欣赏,社会属性就是群众性,就包含着“俗”的一面。
雅俗共赏是艺术家努力致达的创作目标。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能说不雅吧,但是高人雅士可以欣赏,吃瓜群众也可以欣赏。
高人雅士品得是一种味,吃瓜群众品得也是一种趣,这不就是雅俗共赏吗?唯美主义写实油画大师布格罗、格维德画笔下的女神形象端庄典雅美仑美奂,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广受赞誉好评如潮。
但是当后来印象主义油画和抽象主义油画一度盛行时,布格罗和格维德的画作又被认为“俗气太重”而饱受非议,直到二十世纪后期才重新正名。
这说明了什么呢?西方交响乐刚引入中国的时候,是很“高雅”的了,很多人听不懂,现在不也成了通俗的大众音乐了吗?我们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最早在民间流行,现在成了经典乐曲,很多外国人都喜欢听并且赞叹不已。
你说它是俗还是雅?所以说,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统一的,是可以并存的,是可以转换的。
艺术作品是完全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
古今中外,形形式式风格不同的艺术作品数以万计,如果想一一欣赏个究竟明白,那不知得花费多少时间呢?终其一生也不为过,所以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那么在欣赏的过程中,艺术作品真的能“雅”、“俗”共赏吗?艺术作品无法“雅”、“俗”共赏,首先要理解清楚,“共赏”的含义是什么?共赏就是同时欣赏;其次我们要了解清楚,同一件艺术作品中可以“雅与俗”共存吗?或者说“雅俗共存”的还叫艺术吗?可以很肯定的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要么就是纯粹的高雅,要么就是纯粹的俗气,没有所谓的“雅俗共存”的艺术作品,确切的说低俗了,就不叫艺术了,之所以说低俗的不叫艺术,那是因为低俗的作品没有深层寓意,艺术表现的是“真善美”,一件艺术作品是对人们生活以及思想的升华,不可否认,生活中存在很多低俗的人物事情,艺术又来源于生活,但用艺术表现时原本人物事情的那种低俗已经被升华成某种寓意了,给人的不再是低俗的特征了,艺术作品都是高雅的,只是高雅的境界程度不一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这一切都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的艺术天赋和艺术素养,以及人生阅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天才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作品也是艺术作品,只是作品的风格不同,导致艺术价值也不同,所以一个是天才艺术家,一个是普通的艺术家,综上所述,既然不存在低俗的艺术作品,那也就不存在“雅俗共赏”,当然了,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素养、艺术认知决定了对艺术的审美能力,人的审美能力越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就越深入,可以了解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正寓意;也有一些把低俗的作品当成是艺术作品的人,那样的人通常都是没有审美能力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