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般体温超过37℃就是发热,不同国家的发热标准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不会超过37.5℃。
人是恒温动物,基本体温维持在36.5℃左右,在这个温度下最适于人体的生理功能。
体温是地球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多是不能保持体温的动物,它们依靠自然热源也就是阳光、温泉之类的保持体温,就动物而言一般情况下细胞内的酶在30-40℃是最适活动温度,这个温度下生物的酶可以正常地催动生理反应。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以这个温度为最适活动温度,不管是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还是巨蜥、鳄鱼之类的大型动物,它们的细胞最适活动温度都是三十多摄氏度,基本上没有例外。
只有一些嗜热微生物可以耐受超过45摄氏度的温度环境。
相较于变温动物,恒温动物有很多优势,变温动物只能依靠环境保持体温,因为它们自身不能恒定体温,因此这类动物的分布范围比较有限,在南北极、高纬度地区就没有这类动物的分布,比如鳄鱼主要就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南北极就没有这些动物的分布,原因在于在冬季气温低于0℃,这时候体液都几乎接近凝固点了还怎么参与生理活动?相对而言恒温动物适宜的环境就多得多,不仅在热带、温带,在寒带也有分布,原因就在于这些动物只要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都可保证体温的恒定,都可以保持生理活动。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恒温动物,所谓的恒温就是可以保持身体温度的平衡,而这是由于细胞活动实现的。
大型动物的生理活动都是氧气参与的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反应很多都是会产生热量的,恒温动物就是靠每一个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热量。
这种过程一部分是基础代谢,也就是不管你是否活动,由于基础的生理活动比如呼吸、心跳之类的都会产生热量;另一种就是环境刺激的生理反应,在寒冷的时候,人体应激会有肌肉颤抖、汗毛竖起等反应,肌肉颤动的结果就是产热比较多。
人体的体温平衡就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产生热量的是每一颗细胞,可是保持体温恒定却要靠较为高级的中枢——下丘脑。
下丘脑和外周温度感觉中枢联系在一起,下丘脑就可以保持体温的恒定。
当体内产生热量过多的时候,生化信息会告诉中枢人体内部热量过剩,这种情况下不利于细胞的活动,于是下丘脑调动人体更多地散热,通过更多地流汗、皮肤血管扩张等措施将体内的热量散逸出去;而当人体温度过低的时候,也不利于人体的活动,下丘脑就调节皮肤血流减少、散热减少、肌肉颤抖产热增加,使人体产热增加,维持人的体温。
原理就是基于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可以调节。
哺乳动物、鸟类体温恒定,脑组织中有下丘脑这种可以协助体温恒定的组织,都是依靠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产热方面就是通过肌肉颤动之类的,通过增加机体的活动来增加产热。
人体热量是由全身一起产生,没有专门产热的器官。
一般而言,越是活跃的器官,产生热量越高。
静息状态下,是心脏、脑、肝脏等内脏工作时产热较多,它们是这种状态下的主要热源。
当人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剧增,运动越剧烈,产热越多。
这种状态下,心脏、骨骼肌是主要热源。
加上其他内脏产热,热量超过了限制,体温明显上升,人会感到很热。
为了增强散热,于是运动时更容易出汗。
这些器官组织产热主要是一种叫ATP的物质分解以及其他化学反应产生的。
ATP类似于汽油,细胞内的ATP分解时,就像汽车发动机点燃汽油既产生能量用于做功,同时又产生热量。
全身各处的细胞基本上都有自产ATP的功能,其中产量最高的工厂是细胞内的细胞器,叫线粒体。
ATP的能量哪里来呢?这就由葡萄糖提供,细胞内,葡萄糖在细胞内的细胞质和线粒体内分解,产生大量能量,紧接着细胞又利用这些能量合成ATP。
那葡萄糖哪里来呢?超市里卖的的葡萄糖粉,医院里输液的葡萄糖,以及一些水果等食物里有直接可以吸收利用的葡萄糖。
而平时吃的饭菜里,淀粉、麦芽糖、果糖、乳糖等碳水化合物可以在体内分解转化为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在肝脏内也能转化为葡萄糖。
。
。
如果吃进去的葡萄糖多了出来,就会转化为脂肪囤积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吃过多碳水化合物会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