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反应想到了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在这方面做得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我始终认为,垃圾分类的难点以及重点是改变人们的认知。
我是心理学专业,我从心理学亚久的角度给出一些我的建议。
一、宏观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国家在物质生活极大丰裕的同时,有多人的心理、行为、社会准则条约等方面出现了滞后,环境污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早期用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观念目前已经逐步改善,但是最终在于我们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人的综合环保观念不能像经济一样太过于近切,迅猛。
垃圾分类很多时候是需要两代人的过渡,这种环保观念的建立是最核心的基础。
我相信在过半个世纪,我们国家绝大多数地方的人们都会持有环保的观念。
但是目前,这种观念的建立传播真的受到太多因素的限制。
对此,我们需要作出努力,也需要时间过渡。
二、在我们认知观念层面之外,还有一个点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
垃圾分类是一种环保,而在太多人内心,环保似乎等同于公益行为,这个观念在经济社会几乎是将环保的传播扼杀于摇篮之中,我的建议是政府或者环保机构能否合理利用一些经济手段,调节刺激环保行为的出现,例如垃圾分类,能够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对垃圾分类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单位或者个体进行一些物质方面的兑现,甚至可以利用民间资本,群众力量来此法环保行为的普及。
简言之,第二点就是尽可能结合经济层面,给贡献环保的个体收获经济利益。
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未来是值得考虑的。
三、因为我在中石油工作,我们对于环保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人格环保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
因此我们也有好很多方法,例如,垃圾分类,我有一个好的建议是,可以将不同性质的垃圾用特定的包装袋,收纳箱存放。
例如,绿色袋子里面集中处理日常的生活垃圾。
而绿色袋子处于废旧、塑料可以二次利用的物品。
红色袋子则用来装废旧电池、手机登具有危害性的物品。
这样就像红绿灯的模式,一旦行为习惯养成,长此以往,则利国利民。
对垃圾分类表示支持。
但是,在推进时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目前大数据已经很发达了,居民采购和消费行为基本可以做出分析。
上海目前试行的分类对上海居民来说并不科学。
我认为,只需要区分干湿垃圾就可以了。
因为,实际生活中有害垃圾并不多(如果有病人或其它情况,经常会产生有害垃圾居委会可以安排人员专门收集),而且产生周期比较长沙可以固定时间收取;纸皮、饮料瓶等可利用垃圾其实之前也是小区或楼道清洁人员收走了,居民通常会专门放在一边方便收取;而干湿垃圾根据目前居民产生的情况主要是厨余和包装。
那么怎么减少包装怎么样的包装可以进入上海市场,包装的材质和分类标识应该显著明确,这就是就是政府应该从源头制定政策和法规的事情,不应该把责任推给消费者;厨余垃圾大多是有机垃圾,填埋和生物处理是比较好的,但同时也是最容易吱声细菌和腐败气味的垃圾,应该做到勤清运多消毒以保证市容和卫生为前提,有机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得当并不会长时间侵占土地,哪里来那里去,是最自然的处理方式。
其实目前有机垃圾的处理难题主要是不可降解的塑料袋造成的,那么超市和日杂店对于垃圾袋的销售是关键,不可降解垃圾袋就不能销售。
居民如果用普通塑料袋就必须破袋倾倒,我想这个居民不会有意见。
可降解塑料袋可以指定专门颜色和标识(大大的)方便辨认(价格方面政府应该要补贴)。
政府也可以推行可回收垃圾置换可降解袋的政策,对于勤俭的上海人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路面垃圾桶不能少,上海是旅游城市外来人口多,需要考虑他们的习惯,对外来人员不应该有太多要求,能够把垃圾扔到桶里就好。
对于上班族也不应该过分要求,便利店和地铁应该提供便利。
好的习惯从孩子开始,幼儿园学校应该开设社会行为课程,帮助孩子从小有分类意识,提倡行为模范奖励。
现今强压下制定地方法规,以罚代管,以罚代梳,我觉得成效会大打折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