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陈留县高阳乡(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西南)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郦食其投奔刘邦时,已经年过六旬,堪称是“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他献策攻下陈留,使沛公的西征军获得许多粮草和辎重物资,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楚汉两军相持苦战难解难分情势被动的局面下,他建议汉王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
二、宋准介绍:癸酉科考官为翰林学士李昉,擢宋准为第一名,贡士徐士廉击登闻鼓,状告李昉在录取上徇私用情。
太祖震怒,亲召宋准于殿上复试。
太祖见宋准相貌英俊,聪敏迅捷,非常赞赏,认为就应是这样的人夺魁,遂复钦定宋准为第一。
此后,省试之后再加殿试,成为制度,历元、明、清未改,宋准便成为宋朝殿试产生的第一位状元。
开宝八年(975),宋准受诏修定诸道图经。
不久,又奉命出使契丹。
第二年,南平军改为南平州,宋准为知州,加著作佐郎。
太平兴国四年(979),迁著作郎,通判梓州。
回朝后参与文献。
兴国八年,主持贡举,之后出任河北转运使。
雍熙四年(987)患病,迁金部郎中,免知制诰。
端拱二年(989)病逝,享年51岁。
三、韩绛介绍: 韩绛(1012-1088)字子华。
韩亿第三子。
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
举进士甲笠,任陈州通判,直集贤院,为开封府推官、户部判官。
仁宗时,知制诰,因审办-擢为右正言,曾修起居注,后迁龙图阁直学士、知练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以讨平羌乱,加端明殿学士,召知开封府为三司使。
神宗立,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赞成王安石变法,又任陕西宣抚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进观文殿大学士。
王安石罢相后,由他代相。
元丰初,为建雄军节度使。
哲宗立,为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
封康国公,官至司空、检校太尉。
七十七岁卒,谥献肃。
绛工豪翰,其书师法颜真卿、柳公权,风格刚劲挺拔。
四、吴芝圃介绍: 吴芝圃(1906~1967.10),原名殿祥,字芝圃,河南省杞县赵村(今傅集乡赵村)人。
青少年时先后就读于杞县甲种农校、杞县黉学私塾、北平励群学校、开封培文学院、河南省立二中(开封)。
求学期间于1923年与进步学生张海峰、韩绍棠(韩达生)等组织反对旧礼教、旧风俗的"风俗改良会"和探讨革命理论的"读书会"。
1924年又与开封二中同学韩晓亭、刘少文、高炳坦等联系校外进步青年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研讨《共党员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从事革命活动。
他主编《我们的通讯》和《现实生活》两种刊物,发表进步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理论的心得及驳斥反动谬论的文章。
翌年,"社会科学研究会"改为"河南青年社",发展社员五百余人。
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开封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全市学生、工人、市民和各界人士成立"惨案后援会",6月5日,十万余人在开封南关演武厅集合,发表声援"五卅"宣言,会上他作为学生领袖登台演讲。
同年秋他受党组织派遣回杞县领导农-动,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2月,他受党派遣到广州农-动讲习所学习,聆听毛泽东等的教诲,并到海陆丰参观学习,列席当地农民代表大会和群众大会。
9月,他回到河南,任中共杞县地委-部长,秘密发展农民协会会员,建立农民协会,同时以办夜校等形式,将红q会转化为革命武装力量,至豫东农民-前夕,发展农民武装基干六千余人。
五、徐本善介绍: 徐本善(1860-1932),号伟樵,道号乾乙真人,杞县人。
少时曾随父朝拜武当山,谒遇真宫,武当山气象万千的景色,金碧辉煌的建筑,精湛绝世的拳术使他为之倾倒,遂起弃世出家之念。
20岁由家经南阳,入武当,拜龙门派王复邈、刘复宝为师,研经习武。
徐本善性情忠厚,聪敏过人。
随师诵经,过耳不忘。
数年后被明了真人纳入灵门弟子,授以武当内功、拳术。
在老师的严格指教下,他勤学苦练:夜行曲径定时往返,暮夜置身深谷野岭,砺志练胆;平日于庙堂立桩,跃行其上;继练独臂取水、足趾行走、手指挂物、悬空击袋;又于双臂套铁环各5只,每只1斤,抖臂发射,直出横飞,环环中的。
他从师习艺10余载,深得武当拳术奥秘,坚持闻鸡起舞,风雨不辍,武功日臻上乘,却深藏不露。
六、王耀军王耀军,男,开封杞县人氏,别号乐天杞人,年龄未考证,据说他本来是县里高考状元,因为名额被人顶替,却因家境贫寒,无权无势,不能伸张正义。
悲愤抑郁太久,精神就有些失常。
后来就效法孔子,周游家乡列县、市,常常是左手提一个石灰桶,右手掂一个大个的扫帚,文思泉涌时,就会攀爬到沿公路村庄的房子墙壁上肆意挥洒,风格多样,天马行空。
因为常年不事生产,醉心于文学和书法作品创作,故而经年累月下来,倒也作品无数,以诗歌和俳句类型居多,并且主要发表在祖国各地的屋山、大墙之上,因为他本人是河南人氏,因而其作品在河南境内流传最多,最广,堪称墙上名人。
郑州市火车站若干年前也曾经留有他的墨宝,后因为城市市容整治而不幸被损毁不保,甚为遗憾。
王耀军有一首诗在网上广为流传;那就是题在许昌鄢陵“少年童子取高位”——甘罗的陵墓旁的一处墙上的诗文,《复拜甘罗祠》:十二拜相一奇人/名载青史几数春/千秋古柏历沧桑/神童佳话传至今。
关于王耀军的故事还有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周口日报》登载,王耀军在北京流浪被警察收容。
当警察听说眼前的这位流浪汉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耀军时就对他说:王耀军,听说你才比曹子建,七步能作诗;给我们来一首,立马放了你。
谁知王耀军一步未走张嘴就来:“大鹏锁囚笼,有翅难飞腾。
眼望幽燕地,欲游在梦中。
”警察佩服他的才华当即将他释放。
我中学时的班主任老师也有关于王耀军的一段故事:我的老师有一次进城,在太康西关见到王耀军;当时王耀军正在一堵墙前完成他的作品;他在他的作品一侧落款:中华共和国诗人王耀军。
我的老师提醒他:“耀军,国名里你漏写俩字”。
“哪俩字?”“人民。
”“人民?谁记得谁有心添,就添上吧!”王耀军说完竟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的老师后来跟我说,看来王耀军并不是漏写,而是有更深一层意思。
先不说杞县有哪些名人,看见杞县这个名字,使我想起了一位老师,也想起多年前的尴尬。
透翁出身乡野,恰值大跃进时代,新中国创立不到十年,乡村小学尚不完善,师资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前无古人:墨水多的都是地主富农,属于管制对象不能用;后无来者:新中国教的还没有大学生毕业,即便是中专毕业生,也不会到乡村教书,国家正需要人才,因此,教我小学的是高小毕业生。
那时老师是跟班的,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记不得了),就学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就是这个成语,尴了我老人家多年的尬!我那位蒙师教我们念的是杞(ji)人忧天,以至于以后我一直把枸杞子念成枸杞(ji)子。
直到前几年看望(编剧)业师,给先生介绍我带的枸杞有多好,先生竟然没有听懂,后来先生给我订正这个字念杞(qi)。
今天又看见这俩字,差一点又顺口而出杞(ji)人忧天。
闲话撇开,书归正传。
由于幼年的这个故事,使我对这个“杞”格外的“亲切”。
不说几句,心里感觉对不起教我念讹了的蒙师,(蒙师尚健在,以后有文章专述)。
杞在我记忆里和黔是捆绑的,一个是杞人忧天,一个是黔驴技穷。
尽管杞县的朋友不愿说这个成语,但是,正是这个成语使杞县因此不朽。
其实杞县的朋友大可不必因此忌讳,杞人是智者,他悲天悯人,未雨绸缪,用现在的说法,他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
透翁不是中原人, 杞县有多少名人我不甚了解,但是,有两个人我是知道的,而他们二位也足可以代表杞县古代名人了。
这二位都是京剧麒派创始人周信芳(麒麟童)的艺术使我常记不忘的。
一是郦食其,京剧《萧河月下追韩信》的名段“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扬,也是我主洪福广,一路上得遇陆贾郦生与张良……”,这个郦生就是郦食其。
他和张良、陆贾、陈平都是兴汉谋士,郦食其更是一代辩士,领风骚于汉初。
郦食其初见刘邦即展现其辩才。
刘邦何其人也?不单单是和霸王争锋的汉王,人家未出道时就是大痞子,以郦食其的身份,老刘是不一定接见的,郦食其思想,你是大痞子,我是大混子,就报出自家名号——高阳酒徒是也。
老刘一听,嘢,什么的干活?敢和俺报出这名,叫进来我瞅瞅,不顺眼我弄死你!此时老刘正在做足疗,两位女技师一人一只脚,捏得正叫一个酸爽,郦食其进来老刘眼皮都没有抬。
郦食其先声夺人:闻你老刘正在招贤纳士,我乃当今名士,你光脚丫子接待我,你就是这样对待人才的吗?此其一,其二,你在众人面前公然进行异性保健,自己违反七项规定,何以服众!老刘一听,嘿,胆够肥的,就这两句,够酒徒的称号。
赶紧整衣以待。
后来刘邦为齐王田广犯愁,郦食其说你愁什么?老刘说,田广不怕,他叔叔田横厉害。
郦食其说,别烦,我去,凭我三寸不烂之舌,搞定他们爷俩,叫他们归顺汉王。
郦食其见了田广,转动如簧之舌,真把田家爷俩给忽悠住了。
他们随决定不再中立,归顺刘邦。
恰在这时韩信攻下赵、燕,兵指齐国。
韩信听说郦食其在齐国策反成功,正高兴呢,他的谋士蒯彻说,你高兴个屁啊,汉王并没有下令不叫你攻打齐国,再者,你拥兵几十万,难道要输给郦食其的一根舌头吗?韩信的脑子标准的一边好使,一边不好使,典型的侧漏。
一听老蒯鼓动,挥鞭攻城。
田广正陪着郦食其喝酒呢,听说韩信攻城,立即就把郦食其绑了,好小子,天天陪你喝酒,原来是缓兵之计,等胯夫来夺城。
我先把你弄死再说。
来啊,把这个狗日的给我油炸了!一代辩才就这样给烹了。
他死在谁手?恭喜你答对了,就是老蒯,这是蒯郦情结,比瑜亮情结早了二百多年。
第二位名人就是东汉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蔡邕。
人啊,不能太能,英才必有天妒,就是这样一位天才不得善终。
一个文人,写写画画就得了,别问政治,可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爱问政治,最后被弄死拉倒。
他天天给皇上递条子,提意见,出点子,搞得皇上不胜其烦,把他给流放吴地了。
知识分子就是二,既然被流了,你就老实改造,哪知道,一天中午肚子咕噜咕噜直响,正在愁没米下锅,突然听见邻居灶底咧咧声响,拔腿就跑,将邻居灶中一根木头給拽出来。
连声大叫,好琴,好琴。
蔡邕将这根木头做成一张琴,由于尺寸不够,留有烧糊的一截,这就是名传千载,名震乐坛的焦尾琴。
后来因为得到董卓赏识,连升三级,遭人妒忌,董卓垮台,蔡邕自然在劫难逃,命断无常。
别人吗, 死了也就死了,可是蔡邕死了也注定要倒霉。
明朝的高明(字则诚)偏偏和他过不去,生生无中生有地杜撰出一个《琵琶记》,把蔡邕写成一个无义无耻之徒。
麒派至今还在搬演这出戏,最精彩的保留折子戏就是《扫松下书》,把个蔡伯喈骂了无数遍。
中国人的历史,过去都是从演义、公案及戏曲来的,尽管现在大家都知道蔡邕是被戏说的,但是,蔡邕注定要被永远黑下去。
黑下去也不是坏事,如果没有《琵琶记》,蔡伯喈也许就没有这么被民间熟知。
从没有到过杞县,不能信口开河,以上二位是戏说之戏说,谬误如否,请不要在意。
老戏剧家吴石坚(原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原江苏省戏剧学校校长)曾说:戏乃屁也。
此话随糙,此理不谬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