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本人小时候就曾憧憬共产主义新生活,还专门探讨了马列主义哲学对共产主义的定义。
其中“产品极大的丰富",“劳动己成为人们的自觉需要"我的理解应该是它应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认知前提。
后来经历六十年代左倾高产浮夸风后,感觉国民生活改善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太大。
直到小平同志指出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真正明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我们继续革命,不断努力。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轨道上来,社会主建设才出现了日新月异的成效。
深圳速度开创了世界之最。
近年来我国高科技发展令世界刮目相看,我国现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我国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一段差距,还需我们进一步去开创。
现在人们还在为五斗米折腰,还只是按劳分配。
很美的共产主义生活应该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人们不但能享受丰厚的物质生活,还应该可以享受到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需求。
美好的生活就像盛开的昙花,虽然短暂,但那瞬间的美好,总会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美好的生活,也像一杯清茶,会沁人心脾。
可有位作家这样写到:“我想,生命本身就被生活绑架了,这个绑架的过程美好,又残酷。
就美好来讲,我热爱生命,并不热爱生活;就残酷来说,我热爱生活,并不热爱生命。
”作家周瑾的这段话,发人深省,道出了人生百态、世间美好。
当你看到周围真实发生的一些事情,其实是很荒诞的,好奇或者一心想梳理它们的根由,实际上是想寻觅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理性、生活的理想。
可是,结果往往是支离破碎的,发现眼前的生活远比事情的发生更具理想、更加美好。
如果因为一件小事而忽略了生活本身的要义,才会有一种“绑架”感觉。
生命是生活的忠实执行者,生命描写着生活、解释着生活、渗透着生活。
生命的终结也是生活的终点。
因此,相对于生活来讲,生命是残酷的,但生命也是有品质的,生命只有一个方向,不会走回头路,就像飞出的箭一样,只会寻找靶心。
世俗的日常生活,其实也是生命的表面现象,只有赋予了生命以精神理想,生活才不会显得沉重、不知所措。
生活由于有了人性,才增添了色彩,才会有美好的延续,因为人性的美不会泯灭。
美好的生活不是小说的虚构,“故事里的事说是也是是也不是”,全乎一态度,由此,生活也就脱离了虚无缥缈的遐想,而趋向一种实实在在的拥有和经过。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