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境作文

什么是意境作文,第1张

什么是意境作文 “意境”是什么意思?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

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这题的答案显然是“折柳”的第二种含义,即“惜别”。

对这道题,如果学生知道在古诗文中常用“柳”表示“留”意,那就很容易就能答出。

如果不知道,就要一步步从诗的意象、意境分析入手。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但如何赏析诗歌散文中的意境与意象确有许多地方要注意。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一、定义要赏析意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早在两晋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几百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已经变得丰富复杂。

关于意境的定义,有人统计有四大类十种以上。

那这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掌握的。

即使是为了中学教学而作出的定义——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也是不容易理解的。

所以不必要去死记定义,我们只要知道怎么去辨别、筛选。

其实我们在阅读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时,在脑海中都会想像作品中描绘的场景。

比如在读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就会自然的想像在一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有一个独自彷徨的丁香般的姑娘。

那么,我们想像出来的这个画面,就能看做是意境。

在这画面中的出现的人和物(姑娘、雨巷)就是意象。

这是个形象的理解方法,但这里面还缺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情感”。

意境和意象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景交融”,也就是说,融入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才能成为“意象”,由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才能成为“意境”。

所以,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区别在于意象是个体,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整体。

二、情景交融是意境的本质特征自然景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有情感的是人,当人把自身的感情赋予了客观事物后,这些事物就具有了抒情的性质。

所以说,对于意境来说,情感是景物的灵魂,景物是情感的载体。

塑造意象和意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以“雨”为例,自然的雨本身不包含情感,也就没有特殊的意义,担当融入了人的情感后,就被塑造成了“苦雨”、“喜雨”等不同的“意象”。

我们品味意境的首要任务就是将诗人留在纸上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心目中的图象, 去感受、去品味, 从而领略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们说体会意境,是要通过想象来接近“那个时候,那个地点,那个状态”下的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由于刻画景物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情感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这就决定了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就是“情景交融”的。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又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三、“境”不一定只能是“景”,动作、语言、心情、气氛、想像都能组成意境。

不能简单的把“景”直接等同于“境”,“景”只是“境”的一部分。

古人有“境分虚实”的观点,就是指的许多非自然景物甚至许多“看不见”的事物也能营造意境。

柳永在《雨霖霖》中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两个人的神态动作,将两人内心的千言万语,不忍分别的深厚之情,隐于言外。

杜甫《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以行人与牧童的对话来营造意境。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等豪迈的形象和场景,把内心的雄心壮志显露出来。

陆游的梅花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想像梅花的高洁与淡泊,以比喻词人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 *** 。

还有综合运用的,比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是将动作、气氛和心情综合起来营造出一幅孤独无依、彷徨茫然的意境,但这个意境中没有“景物”。

如果您认同本文,请“点赞”、“评论”或“分享”,以让本文被更多人看到。

谢谢。

用袁行霈曾举过的一个例子说明。

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楼”“雨”“巷”“花”,单独拿出来,都属于客观事物。

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象”。

而变成“小楼”“春雨”“深巷”“杏花”,只加了定语,但实际上也添加了人的主观的情感,比如“深巷”的“深”,实际上寓“幽深”的主观感觉在其中了。

施加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意),这就变成了“意象”。

而将这几个“意象”连缀起来,变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作者将这几个意向灵活地在时空上展开,经过了巧妙地安排,就组成了一个丰富的审美空间。

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意境”。

意境这一层,是将作者对于客观景物的复杂感触进行叠加组合,能够呈现出作者本人的审美观以及哲学观。

故而很多人非常推崇有“意境”的诗歌。

但这一概念经常被人乱用,很多不懂行的读者,实际上是将“有意境”等同于我爱看,我喜欢的。

但“我喜欢”不等于“好”,更不等于“有意境”,意境的判断是有比较严格的标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3997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