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5日,秘密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路过密云县城时准备来个“顺手牵羊”解放它,程子华司令员命令第11纵队的一个师留下来攻城,大部队继续前插平张线,因为据报密云县城仅有敌保安部队、警察等不过2000人。
然而仗一打起来却非常艰苦,敌人的顽抗程度超出战前预料,原来是蒋系第13军的三个正规团刚刚从古北口收缩进了密云,使这座小县城的守敌数量骤然增加到6000余人。
(首任军长钱大钧)兵团司令部只好增调已经西进的另外一个师回头助战,两个师的东野官兵(按东野的普遍编制水平,兵力得有近30000人)经过24小时苦战,全歼守敌解放县城。
但如此规模的攻坚战斗也一下子惊了傅作义,因为被消灭的包括第13军之155师两个主力团、297师的一个主力团,而在我华北军区野战部队三个兵团兵力已经使用到极限的情况下,除了强大的东北野战军,没有什么部队能够一天干掉中央军精锐13军的三个团(等于一个主力师了),遂立马知道林彪大军入关了!这就是遭到西柏坡严厉批评的“胜利的密云战役”,因为它暴露了东野秘密入关的企图,顺手牵羊变成了打草惊蛇,极有可能让被调动出来的35军疯狂逃回北平,影响了平津战役的全盘布局。
不过这不是重点,分属两个师的三个步兵团能跟东野未来第48军的两个师硬抗一天,说明蒋系第13军的战斗力其实还是可以的。
(次任军长汤恩伯)在中央军的“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中,第13军正是汤恩伯系统的起家部队,当然,密云战役也是第13军的绝唱,该军主力不久在我军的重重围困下,于北平接受了和平改编,也就标志着这支部队不复存在了。
第13军的出身那是绝对的“嫡系”,组建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前夕,首任军长是八大金刚之一的钱大均,下辖孙元良第88师和汤恩伯第89师。
长城抗战结束后,原属第17军的第4师转隶该军,同时钱大均调离,汤恩伯代理军长职。
1935年9月30日,汤恩伯正式就任第13军军长,下辖第4师、第89师,从此有了一支自己的基本部队,并且在第13军的基础上,逐渐扩编为第20军团、第31集团军等部,而该军的核心主力,当然就是汤曾经担任师长的第89师。
(黄埔一期王仲廉)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初,华北最激烈的战役无疑是“南口战役”,而中方参战的主体就是汤恩伯的第13军,下辖王万龄第4师和王仲廉第89师约28000余人,与日寇板垣第5师团、川岸第20师团一部和二个独混旅团大战14天,死守北平通向整个西北方向的重要门户南口。
在日军优势的地空火力打击下,第13军能够以巨大伤亡坚守两周以上,说明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在当时的国军部队中,绝对是第一流的。
在国军的抗日将领中,汤恩伯无疑是被黑化最为严重的一个,主要是他抗战中后期的腐败和无能,但实际上在抗战初期,汤恩伯和他的部队仍然是华北战场上最具战斗力的部队,曾经被日军称为“华北第一大敌”,在南口战役、台儿庄战役和豫南会战中,表现还是可以的。
那么作为汤系部队基干的第13军,战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得跟同行们比较),汤司令升官后,历任军长有鲍刚、张轸、王仲廉、张雪中、石觉等人,尤其后面几位,都是黄埔嫡系将领。
(黄埔一期张雪中)第13军在抗战中期表现不佳有两大原因,其一是汤恩伯得到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和四省边区总司令的职务后,大肆扩充所部军力和个人政治势力,从一名军人沦为了一个政客,失去了之前的锐气,这得算是主将无能。
其二是在汤系部队在扩充到四个集团军的过程中,第13军基干部队被频繁调出,期间所属各师番号变动的乱七八糟,始终留在编成内的只有被严重削弱的第89师,其他什么新编师、暂编师不断被调入,战斗力直线下降。
问题中所描述的情况,也极有可能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抵在1942年到1944年之间。
1944年豫湘桂战役的河南战场惨败后,汤恩伯被撤职,后转任黔桂边区总司令负责在贵阳以南实施反攻,于是整补后的第13军又被调往大西南,不久编入第三方面军建制,参加了湘西会战和收复桂林之战,并因地利之便被加强为半美械军。
抗战胜利以后,第13军脱离了汤恩伯的指挥,被划给了熊式辉的东北行营所辖,在杜聿明的指挥下,是第一支攻破山海关八路军阻击阵地进入东北的蒋军部队。
(黄埔三期石觉)此时的第13军经过调整补充恢复了主力师阵容,下辖第4师、第54师和第89师,确属中央军嫡系主力,战斗力应该处于“五大主力”之下的二流水平,在东北我军尚未形成有效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情况下,第13军一路陷兴城、锦州并向我热河解放区进攻,是初期进入东北的蒋军七个军中比较卖力的,当然也是最先遭到打击的。
先是在热河战役中被歼2000余人,接着又在著名的“秀水河子”战斗中被消灭一个整团,东北我军由此取得第一次吃掉美械建制部队的胜利。
之后第13军奉命驻守热河首府承德(今属河北),担负热河地区的守备任务和局部机动作战任务,比如第89师就曾被抽出来进攻南满解放区,结果在1947年的“四保临江”战役中被东北野战军全歼。
陈诚到任东北后,该军所辖第54师被调出然后又调进一个暂编师,再加上第89师已经属于重建,所以战斗力下滑的比较厉害。
1948年5月,热河省被划归“华北剿总”管辖,所以石觉的第13军也就成为了傅作义指挥下的中央军部队。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胜利结束辽沈战役时,第13军从承德一路南逃到北平附近,期间黄埔三期的石觉调升新组建的第九兵团司令官(傅部所辖的两个中央军兵团之一),再以曾经的第4师师长、兵团副司令骆振韶(中央军校第六期)兼任第13军军长。
并且石觉拼命扩充部队以备平津决战,比如密云战役中出现的第155师、第297师的番号都是此间扩编的,隶属于第九兵团的第13军一度下辖五个师的兵力,不过平均战斗力肯定是下降了,兵贵精不贵多。
平津战役后期,傅作义将军决定起义接受和平改编,为防止蒋系部队不非常命令趁机作乱,答应了南京方面提出的条件,允许中央军师以上将领离开。
于是第13军军长骆振韶、副军长胡冠天、参谋长全英以及各师指挥官,都跟随石觉乘机离开北平,而该军所属部队则奉命开出城外,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改编,至此,组建16年之久的第13军彻底灰飞烟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536条回答。
恰恰相反,国军第13军被称为第六大主力。
很多人认为,第13军的战斗力并不亚于五大主力,不亚于著名的第74军、第18军和第5军。
第13军组建于1933年长城抗战时期。
它由第88师和第89师合编而成。
其中第88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德械师,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而来,师长为孙元良。
另外还有第89师,它也是钱大钧教导第3师的一部改编而成,官兵都是中央军骨干,师长是汤恩伯。
此战结束以后,汤恩伯成为军长,稍后军长由副军长鲍刚继任。
1937年7月,卢沟桥打响,全面抗战爆发。
由于宋哲远消极避战,平津地区在短短2周内沦陷,日军四面出击,华北危急。
这种情况下,汤恩伯率领第13军经济赶赴南口。
南口的地位特殊,是插入平津地区的匕首。
日军必须首先击退南口的国军,才能沿着铁路向各方面推进,不然平津很容易被汤恩伯反攻。
这种情况下,日军集中第5、第10两师团及酒井旅团等,沿平绥线铁路进攻南口。
汤恩伯在南口率领第13军区区2师,坚守19天。
此战是七七卢沟桥以后,日军第一次遭到的顽强防御。
此战,日军伤亡近万人,而且久攻不克,大大推迟了南下的时间,让国军有了宝贵的集结防御时间。
而13军坚守每一寸阵地,人死光了才失手,以1.6万的重大伤亡坚持了差不多20天。
对比后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往往二三天就攻占一个阵地,这已经是奇迹了。
随后,第13军在抗战中还有很多出色表现。
首先是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坚守台儿庄只是胜利的一个原因,更关键的是汤恩伯13军从侧翼猛攻日军后方。
日军正面久攻不克,侧翼又被汤恩伯13军猛击,被迫撤退,才有台儿庄大捷。
4月6日,汤恩伯电告蒋介石:当面之敌经各军奋勇猛击,歼敌过半,已严令各军迅向台儿庄攻击前进,临沂西南中村附近之敌,似有南进模样,……如敌不再增援,当可于今明两日,将该敌压迫于台儿庄以北附近地区歼灭之。
随后的武汉会战中,13军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13军战斗力很强,名气很大,日军开始重点注意13军。
当时日军一般不会针对某支部队作战,但13军就不同。
1939年5月爆发的随枣会战,日军主要目的就是歼灭汤恩伯的13军,消灭李宗仁中国第5战区的中央军主力。
此战13军和友军奋战,很快发现日军目的是合围桐柏山、大洪山的13军。
在李宗仁的命令下,13军及时突围,随后协同友军发动反攻。
日军持续作战20多天,疲惫不堪,又无法合围13军,在国军不断反击下被迫撤退。
此战日军伤亡1万多人。
1940年后,汤恩伯兼任豫皖苏鲁四省战区(应为鲁苏豫皖边区司令部)的行政长官,13军也转移到豫中地区驻扎,和日军持久战。
13军在这里坚持到1944年豫湘桂会战,整整打了4年。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中日两军其实就隔着一条黄河,而豫中大平原根本无险可守。
面对日军多次入侵,不是13军拼死防御,豫中早就完蛋了。
豫湘桂会战期间,日军仍然将13军作为战役的重要目标,不惜用600多辆坦克装甲车全力合围13军。
13军在被日军包围圈形成之前突围成功,随后参加了桂柳会战的作战。
当时很多人攻击汤恩伯是1942年大饥荒的罪魁祸首去,是汤恩伯仅仅是管辖豫中地区的国军部队,也不掌握地方行政权,救灾和他毫无关系,对饥荒根本没有什么责任。
况且,河南饥荒也不是仅仅在豫中地区,甚至还有汤恩伯主动拿出军粮大量救灾的记录。
至于汤恩伯军纪问题,他的13军以军纪严明著称,甚至有士兵赌博都被q决。
所谓的害民部队,其实是打着汤恩伯军队旗号的土匪武装和地方武装。
在汤恩伯和日军对峙的缓冲区,主要是黄泛区,有着高达十多万数量的这种游杂部队。
汤恩伯为了避免这些部队成为伪军,名义上给了他们一些番号,以进行笼络。
其实这些部队都是自立自治的,有的不服从汤恩伯也不服从日军,有的则是两边讨好,有的干脆成为了伪军。
这些部队和汤恩伯其实并没有关系,他们很多本来就是土匪。
在1945年,13军参加了反攻日军的湘西会战和收复桂林之战,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内战开始的时候,13军也一度打的解放军无法招架。
1945年11月,13军在秦皇岛登陆,击破解放军的防御占领山海关,由此打开了东北的大门,随后国军源源不断进入。
13军继续进攻占领、九门口、锦州等地。
随后13军在东北和解放军作战到1948年,开始破占上风,但随着东北解放军逐步增加到100多万,13军也不是对手。
在1947年第四次临江进攻作战,13军第89师遭到重创,师长万宅仁化装逃出。
随后13军则驻扎热河,扼守东北和华北的要隘,阻挡东北解放军进入华北。
由于13军的位置很重要,并没有直接参加辽沈战役,只是增援过锦州,但并没有成功。
辽沈战役后,13军退守北平遭遇了平津会战。
由于傅作义早就准备投降,13军并没有和解放军进行决战,只是在密云打了一场,损失了3个团。
在傅作义宣布投降时,13军军官则拒绝留下,师以上军官由北平乘飞机赴南京,但部队都被和平改变,由此13军没了。
可见,13军无论抗战还是解放战争,战绩都是不错的。
尤其抗战时期,13军打了很多关键战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抗日来说是民族的英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