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肆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呢!”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颗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早上进校门时看见老师,向老师鞠躬。作文300字红白喜事中,司仪喊鞠躬时,是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还是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本人经常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主家当事邀请在礼房帮忙记账或审核亲属关系,并承担礼仪事务。
本人山西太原近郊人氏,由于現在办婚礼均请婚庆公司专业司仪,故,农村司仪已退出历史舞台。
但,办理丧事白事业还是离不开农村账房先生承担司仪。
关于亲朋吊唁,司仪如何按丧葬礼仪程序主持,现将本地区按祖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介绍一下,因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礼俗各自不同,因此,不妥之处请网友们見谅。
丧事发丧出殡时,在上午十一点举行吊唁仪式,孝子将供品供献祭奠完毕后,正式开始吊唁,司仪宣读并场白,简单介绍逝者生平。
然后,按亲戚远近顺序开始上香祭拜,如逝者是男性,人主就是舅家,是女性人主就是逝者娘家人。
故,吊唁第一顺序就是人主。
然后,按亲戚远近往下排,最后,是本家族人。
司仪如何喊法,开场白完后,首先喊人主吊唁祭奠,XXX村X老舅爷祭奠,行四鞠躬礼〈现农村有文化懂礼仪年纪稍大点的,还有行叩首礼的,四拜十二叩。
如婚事做寿是三拜九叩〉,在农村白事不能光行鞠躬礼,〈婚事除新人爷爷奶奶父母行叩首下跪礼外,其他亲属行鞠躬礼〉。
例:第一顺序人主祭奠,司仪便喊一叩首,下跪叩完后,再喊再叩首,再喊三叩首,四叩首。
亲戚依次类推。
每叩一首,司仪代表孝子都要喊孝子还礼四字。
至于二鞠躬与再鞠躬二叩首与再叩首,意思同一无咬字之说。
简单介绍至此,仅供参考。
注:前面行四鞠躬礼打错字了,应为四叩首礼。
在红白喜事中,对于鞠躬的喊法有所不同,这是社会的局限,也就是社会的变化所引起的。
中国是礼仪之邦,过去的文人都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一般红白喜事,请先生和司仪都是比较有文化的。
这些人都读过《礼记》,是按照传统的礼仪去做的。
一般是按传统的说法,一而再,再而三。
所以喊礼时就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的也就是说传统礼仪,基本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礼仪由叩首变成了鞠躬。
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新生一代对传统礼仪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所以在办红白喜事时,喊礼时,就直接用数字顺序的排列,喊成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当然,也有受农村老文人的点拨,喊成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这两种喊法都可以,没有所以的对不对。
在行礼时,行礼的人明白就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