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赏析这首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
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
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
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
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文学家的笔下“东风”,“西风”,“南风”和“北风”各有什么含义?一句话回答:东风好,西风恶,南风暖,北风劣。
东风:对应春事。
多是美好欢欣的情感色彩,或者积极勃发。
另一方面,又或因春而平添愁绪,所以也形容偶尔的小相思闲愁等情绪。
丨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欢欣积极。
丨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又来,却已物是人非,愁绪。
西风:对应秋景。
多寂寞、凄凉、萧条和伤感意象,主调是悲。
丨“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丨辛弃疾“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南风:相对其他,意象不是太明确,基本是舒适温暖,慢节奏,比较惬意的情调。
先秦南风歌:“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南风之诗,生长之音。
丨又如曹植的“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丨又南朝民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北风:寒冷、肃杀、凛冽。
一方面环境之劣,另一方面,也用来衬托坚韧品格。
丨《国风·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丨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塞外苦寒,北风吹雪。
以上多是东西南北风的常见意象,当然具体情况,或有不同含义。
祝福各位东风南风常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