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春》一夜东风绿百川,点情细雨约花仙。
柳垂长发撩溪水,蝶息香枝吻杏肩。
布谷声声催沃野,风筝杳杳破云笺。
芳心乘兴寻佳景,醉赏春光未尽然。
关于春天的诗词太多,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数不胜数。
今天刚好借这个主题讲一个故事,两个大诗人之间的比拼。
同是写《春词》,仅凭最后一句,刘禹锡竟然赢了白居易。
唐朝大和三年,诗魔白居易写了一首《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通过“两点愁”,“倚栏杆”,“背鹦鹉”,“不回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年轻女子春天哀婉、愁怨的形象,写的是纤巧别致。
尤其尾句,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白居易的好友,诗豪刘禹锡随之赋一首婉曲新颖,别出蹊径的和诗。
《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打扮妥帖移步下楼,大好春光满院深锁,怎不叫人愁绪满怀。
独立庭中无聊地数着花朵,一只蜻蜓飞上她的玉簪。
首句写一个年轻的女子,把自己打扮的恰到好处。
她脂粉轻匀,莲步姗姗,摇曳下楼。
与王昌龄《春怨》中“春日凝妆上翠楼”是同一意境,只不过一个“上”,一个“下”。
此时,她的心情应该是不错的。
二句有“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感,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样,这个年轻的女子也不想辜负春光,所以才打扮一新,下楼尽赏满园春色。
但是一个“锁”字,庭院深深,花开寂寂,影单形只,更觉孤寂。
下楼时的好心情瞬间消失。
春光是大好的,年华是大好的,但是满园春色无人欣赏,花容月貌无人陪伴,青春寂寞,韶光虚度,怎不让她“愁”?由上面的喜变为此时的愁。
三句,春闺寂寞,下楼排遣,看到的却是“寂寂花开深闭门”,于是她百无聊赖地站在中庭,似有心又似无心地“数花朵”。
无心是因为无聊,有心是感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自己的青春就像春光一样,也会转瞬即逝的。
满腹心事地数着花朵,也是数着自己的华年还有几何。
伤春,惜春,自怜,自怨之情交织一起,让她伫立很久,静立很久,自然引出下一句。
“蜻蜓飞上玉搔头”,这首诗的诗眼,也是神来之笔。
含蓄地刻画出女子凝神伫立的情态。
蜻蜓的飞落有两个原因:一是静,无人打扰。
二是女子如花的容貌,“人面桃花相映红”,让蜻蜓错把美人当花朵了。
如此美丽的女子,就像这满园美丽的花朵一样,无人欣赏,无人爱怜。
“为谁零落为谁开”,真是花愁人愁一院愁,自然含蓄地深化了主题——愁。
那么为什么不说“玉簪头”而说“玉搔头”呢?因为“玉搔头”有一个典故:汉武帝十分宠爱“倾国倾城”的李夫人,常常拔下李夫人的玉簪来搔头,每次他一边用玉簪挠着自己的脑袋,一边爱意满满地欣赏李夫人青丝散落的妩媚姿态。
以至于汉宫其他妃嫔纷纷效仿,争戴玉簪,来搏取君王宠幸。
这个“玉搔头”的故事,隐喻着美女和怜爱。
这个女子纵然也有姣好的容颜,却没有悦己者的怜爱,这才是刘禹锡的本意。
相比白居易的“思量何事不回头”,这句“蜻蜓飞上玉搔头”更加巧妙洗练,把一个伫立在烂漫春光中的女子,冷寂孤凄的形象刻画的新颖灵动,韵味无穷。
这也是蘅塘居士把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收录到《唐诗三百首》,却没有收录白居易原诗的原因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