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修改的高等学校文件

2017年修改的高等学校文件,第1张

2017年修改的高等学校文件 如何评价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的调整

调整专业构成,重构院校组成,打断教学延续,取缔民办大学

52年开始的院系大调整,无疑是很多大学的心酸血泪史,比如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对于有些大学,连“史”都不存在了,比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大学,对于另一部分高校来说,那是自己开始建立并高速发展的时期,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里面的中央大学历史,图片由缪老师拍摄)概括点来说,从52年开始,一致延续到50年代末的院系大调整,一共做了4件事,一是打破建国前的大学开办模式,变综合类大学为专业学科类大学;二是取消了私立教育,原私立大学要么拆分合并,要么干脆取缔;三是集中办学管理权,从招生、教学、毕业、就业等等,全部统一管理。

第一件事,就是咱们常说的苏联模式的体现。

在5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聘用了很多苏联的专家顾问,进驻国内,开始筹备教育改革,其实在1952年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立,基本就已经为院系大调整奠定了基调。

将综合类院校拆掉,改建或者兴建专业类院校。

在院系拆分当中,建国前名震一时的综合类院校,基本难逃被拆分的命运,只是有的运气好一点,有拆分也有补充,有的就命运比较悲惨。

(现在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图片由缪老师拍摄)其中受损失最大的应该算是南京大学,7大学院只保留了2个,好在并入了金陵大学的院系。

最让人觉得可怜的应该是厦门大学,被分走的院系都到了外地,连重聚的机会都没有,不像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将很多分走的院系又纳入了自己的怀抱。

最励志的应该算同济大学,靠着自己的努力,被拆分后步步为营,重新蹿升。

其他像山西大学,拆除了一座211大学,自己到现在也不是211,河南大学,更是伤筋动骨,以他当时的实力,绝对全国一流之一,广西大学被拆的毛都没剩,过后重建。

也算得上各有各的辛酸苦楚吧。

像学院路八校,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借由此次院系调整,迅速发展,成为了目前中国大学食物链的顶层。

(现在的复旦大学,图片由缪老师拍摄)第二件事,建国前名震一时的两类高校,基本难逃拆分或者湮灭的命运,一类是大规模综合性大学,比如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等;另一类是私立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津沽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岭南大学等等。

第三件事,统一管理。

强调了理工农医的重要性,弱化了文史哲。

很多人知道现在还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仰四处宣扬,不知道是不是受此影响。

此外,还规定了专业设置、人事任免、教学管理、招生权限等等,全部统一管理的制度。

根式强调了政治教育在大学的地位。

(现在的西北大学,图片由缪老师拍摄)综合来看,院系调整固然解决了一部分需要理工农医人才,迅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也客观上让全国的教育资源,在地域上变的更加平衡。

可是,也打断了大学的教育延续性,通识教育沉没,很多师生被迫远赴他乡。

从中立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院系大调整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关注缪老师,关注缪老师,关注缪老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952年院系调整,中央人民政府对全国旧有高等学校进行全盘调整,全国理、工科教授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之前已经存在的综合性大学均有大规模调整。

此举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英美高等教育体系,为新中国确立对高校的实际领导扫清道路。

经过小范围的试验后,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拟订了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揭开了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的序幕。

1952年秋,中央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改造的基础上,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北京“八大学院”等,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于1953年基本结束。

院系调整后,全国高校数量由1952年之前的211所下降到1953年的183所。

私立高校退出历史舞台,早在1952年之前,中央政府就开始逐步取消教会大学,并改造和限制私立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时,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全部被裁撤。

“向苏联学习”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主方向。

在苏联的教育理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在冷战背景,东西方对立的情况下,苏联是仅有的能向我国出口技术的国家,苏联援建了大量工业项目也需要俄语人才进行沟通,国家确定俄文为“第一外语”,清华大学首创的专业俄文阅读速成法被广泛推广,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学习俄文的热潮。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建设,急需工科人才的背景下这次院系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另外,还根据计划经济和工业建设的需要设置新专业 ,“新设专业的面则常比西方大学生主修的专业要窄”。

在“阶级斗争”的宏大叙事框架里,民国造就的知识分子自然地被打上“小资产阶级”的烙印。

而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国留下的大学、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国留下的大学各科系及其教师,尤其要拆散各名牌大学、重要科系及其骨干教师,“割断了各大学与解放前的历史联系”,或者说“基本割断了原来教授与学校的历史联系”,将大大有利于新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掌握和驾驭,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经过1952和1953两年的大规模院系、专业调整,全国高校由原来的211缩减为182所:综合大学14所,工科院校39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政法院校4所,财经院校6所,艺术院校15所,语言院校8所,体育院校5所,民族院校2所。

就总体而言,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

但是,院系调整指导方针的后一部分,即“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却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由于照搬苏联高校系科设置模式,使原有的一些素负盛名的综合性大学程度不等地有所削弱。

如解放初期的南京大学曾有文、法、理、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共42个系科,院系调整后仅保留了文、理方面的13个系,其中心理学系自1952年后即未再招生,仅有其名而无其实。

尽管通过院系调整,南京大学新建了天文学系,加强了地学类和外国语言文学类系科,但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系,社会科学领域的经济、法律、政治等颇有特色的系科或者被调出,或者被撤销,不能不说是院系调整中的一个失误。

此外,院系调整后形成的“综合大学(文理学科型)—多科性工科大学—单科性专门学校”的高校设置模式,往往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脱节和分离,影响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影响了学科的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妨碍了以后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结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458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