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答,关于填志愿,不能仅仅凭一个分数就做出回答,如果可以这样是极不负责任的,志愿考虑到孩子一生的职业和兴趣,不能简单了事。
考生家长从最初获取高考成绩的激动,到选择志愿的茫然,就像一位家长留言说的“为了填志愿,已经好几个晚上没有睡好了,就怕孩子考了高分却没有进入好的学校,或者怕孩子选错专业,后悔终生。
这件事真的太难了!”确实,按照现在的国内大学的制度,高中孩子选择专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国外的大学,例如耶鲁、哈佛等都会给大一的孩子一个选择期,一学期或者一年时间,让孩子在充分融入大学,和大学教授的交流对话之后慢慢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每一个孩子基本上都有适当的专业方向,而不是像抓阄似的选一个就行了。
当然现在面对这个现实,短时间无法改变,家长也只能接受,接下来,我这里要介绍几个填志愿的误区,给考生父母和孩子做一个提醒,看看自己是不是正在这样的误区里,那就应该及时警醒,参考给出的建议。
误区一: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对策: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都要拉开梯度解析:志愿梯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院校志愿梯度,二是专业志愿梯度。
同一批次院校不同志愿之间拉开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就全国来讲基本分两种情况:1.实行平行志愿的地区:平行志愿的实行大大降低了考生落榜的风险,但也不是不考虑,在考虑梯度问题时,建议考生对照往年的分数,平行志愿的中后位置,尤其最后一个学校要填一个保险系数高的。
在上一篇文章里我介绍了平行志愿的一种情况,就是一个孩子如果填的全部是C9系列的学校,而他的实际的成绩达不到最基本的那个学校,那就会所有志愿一个都不录取,直接进入征平阶段。
2.实行非平行志愿地区:把握两个方面:首先,第一志愿最关键;其次,后续志愿基本上应该考虑往年一般报考人数不满并且曾经招过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学校,而那些热点学校往往在你等待第一志愿裁决时可能已经招满了,那就会非常糟糕。
总之,要记得保持梯度,相邻两个院校之间至少在往年有5-8分的分差。
现在的大数据分析应该会给你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参考,根据往年或者连续几年的某个学校的录取情况大致可以判断它今年的取值范围,一般不会偏差太大。
去年我给儿子填志愿的时候,结果冲一冲的第一志愿录取线恰好比儿子的高考分数少一分,如愿以偿,又不浪费太多。
误区二:全部填报热门专业对策:“冷热”专业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解析:在填报志愿时,建议考生和家长客观对待冷门和热门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随波逐流。
实际上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冷热的差异。
盲目挤热门专业,对考生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热门专业分数高,竞争激烈,如果成绩不太突出,竞争实力并非很强的学生在挤热门专业时,容易落榜。
即使侥幸被院校录取,由于热门专业里人才济济,自己实力不是很强,在就业选择和以后的工作中也很难占得优势,抢得先机。
正确的做法应是选择“热门专业”而又不忽视“冷门专业”,“冷热”结合对考生更为有利。
我儿子去年选择的学校的热门专业,因为他有物化加分项对这个专业是有利的,另外通过六小时的天赋测试,完全的符合这个专业的录取标准,所以也就算是学校和专业都是比较中意的。
误区三:不服从专业调剂对策: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应该统筹考虑解析:这是许多家长纠结的,有一个家长咨询时聊到,“我很中意其中一个学校,估计丫头的分数也可以进,但却因为看到里面的专业分数非常高,估计很悬,如果填服从专业调剂,会不会被调到很偏门的专业,那就一生痛苦了。
”这种想法的父母应该不少,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填写“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
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对待是否服从所报院校专业调剂,考生要统筹考虑。
服从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不喜欢专业录取的思想准备。
你被调剂到的专业极有可能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一般是比较冷门的专业。
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虽然你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时,则会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后续志愿的机会,因为当你被学校提档的时候,那种志愿“车票”已经作废了。
这里的建议是你必须慎重地对待专业选择,如果你注重学校的名号,例如清华大学,那么哪怕其中的某个考古专业也是挂着清华的名号,那就填服从调剂;如果你不注重学校名号,但注重专业,例如确实喜欢机械,那就挑机械最强的专业的学校,但这个学校不一定非常有名,而你的分数进入学校大门有是绰绰有余的。
所以这里的选择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
误区四: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来报志愿对策: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解析:在一些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
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这应该不难理解,某个学校去年在某个临界位,那么许多家长都倾向于它保底,结果一些高分孩子会被裹挟进来,大大提升了它今年的起分线。
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往往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也就是一年高,一年低。
作为考生父母一定要帮孩子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画成表图,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多个指标综合考虑,会更保险一点。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高考志愿分析软件,他们会根据历年来的一些大数据,做出一个模型,只要考生填入自己的分数,他们会提供一些院校和专业供你参考,大大方便了家长的检索。
但这里我要提醒,这些系统本身也有缺点,毕竟是人为 *** 作的,它的系统内的资源可能会有一些院校提供了广告费用的经济利益,在同类别的学校里面它会排在前面,就像百度竞价排序一样,这个也是需要家长借助类软件之后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对院校和专业做一个更为深入的考察之后再做出选择,去年我们是去学校现场考察,和校长面对面交流,理解学校理念,这样的选择才是比较靠谱的。
好了,这几个误区避免之后,相信孩子会有一个合适的志愿选择,争取进入理想中的大学。
原创不易,若觉得有收获,可以自由打赏,也可转发给需要的朋友,或者把您遇到的困惑留言给我。
也可关注公号“陈老师家长汇”,或在喜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纬32度半”,给您最合适的育儿方法音频指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