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创新的视角看,我们有很丰富的资源,创新也会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上的阻碍。
那么到底怎么看这样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学校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针对这一问题京领说曾经邀请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硕士研究生导师陆士桢教授发表他的观点,现转发于你,供你参考。
陆士桢教授筹建了国内高等院校第一个社会工作系;撰写、编辑了关于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方面的书籍、教材十余种,在海内外的相关报刊上发表过上百篇有关青少年和儿童工作的学术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个问题,我想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说是一种社会财富,它维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生存与发展。
到了今天,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都是这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从中国文化传统来讲,我觉得它的核心是几部分:第一部分我把它归结为“人”,中国人其实跟西方相比,对“神”的崇拜和信赖其实是差一些的,我们相对的是信“人”。
所以我国讲究“以人为本”,这些年也通过开放,吸收了很多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思想。
但是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人”,它可能更团体性、更社会性,跟真正意义上的“个体为本”的“人”可能还有些差距。
“和”其次我们讲“和”。
大家都知道,东方文化“和”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我总说中国文字很有意思,这个“和”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禾苗”的“禾”,其实对老百姓来讲就是吃饭,还有一个是“口”,其实对百姓来讲就是要“说话”,你不让我说话、不让我参与、不让我表达,我吃饱了饭以后这事儿就难受了。
“人本教育”那么教育这方面,我觉得“人本”的教育最核心的,其实对人来讲,第一,要让他有在这个社会独立劳动获取基础的食物的本领——劳动能力;第二,就是它要参与社会,作为社会人,通过科技、通过艺术、通过日常生活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表达自我,这可能是人本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第三,我们讲“礼”,大家都知道其实“仁”“义”“礼”“智”“信”这5个字,实际上是我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核心。
当然,现在很多人说当代中国的最大问题也是道德问题,那是因为改革开放、社会变迁、市场经济等等,我们可能需要应对一些东西。
那么,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上来看,这个传统文化本质的东西无疑是好,但是它一定面对一个新时代的挑战。
传统文化怎样应对现实,我想先介绍一下我们国家中央方面的相关精神。
国家领导人一个特别重要的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他其实同时提出了两个方面:继承和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软实力,强调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他同时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立足传统文化。
那就是说,首先最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继承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的转换、创新型的发展,所以事实上,创新是中国的国策之一。
要坚持创造性文化、创新型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主导思想。
要深入挖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符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所以这里面谈到的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精神层面、道德层面、观念层面的,这些层面对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稳定和有效治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我们要继承,同时必须创新。
那么,在这样一个精神的指导下,可以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概括成这8个方面:第一,就是“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中国领导人一直讲以人为本,其实这个以人为本更多是一种管理上、政治社会管理学的概念,其实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这是中国人一个特别重要的思想。
中国人讲“和”,其实有四个维度,包括“我”、“他人”、“社会”与“自然”,要和一。
第三是“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实要说起来,古代中国人有些“乌托邦”,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的“天下为公”的世界。
第四个是我们现在特别需要继承的一个思想,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每一个普通人都要有担当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我做青年工作经常和年轻人讲,一个人最大的价值就是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连接到一起。
我有时候会给他们举例子,比如说有两个领导,他们出身一个是木匠、一个是瓦匠,五、六十年代,还是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业连在一起,留下了物质成果——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同时两个人都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辉煌,一个是国家领导人,一个是北京市的领导人。
我总跟青年人说,你总想自己是不够的,你把自己和这个时代连在一起了,才有机会实现你自己人生的辉煌。
每个年轻人都要面临两个词:际遇和机遇。
际遇其实是你所碰的那个环境的约束,一定背后有机会,这个机会和际遇主要是时代发展。
所以我们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上是人生追求。
第五,“君子喻于义“,讲的是以德为先的做人标准。
第六,“言必信,行必果”。
你说的话要有信用,做的事的结果要明示的,讲的是一种诚信的态度。
第七是“仁者爱人”、 “与人为善”, 这是讲让好人爱别人、做善事,讲的是社会参与和人文关怀。
最后我们强调“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其实是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走到哪里都要互相做朋友。
这其实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融合,强调社会责任。
这些我个人认为是人类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在今天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社会变迁,如何继承?必须创新。
新时代:科技、信息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第二方面,十九大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新时代”。
那么在新时代的科技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第一,是现在社会上经常提到的:一个叫“文化创新”、一个叫“创新文化”。
“文化创新”,是指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从创新的角度讲,它是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发展本身必须创新,而且它也是文化发展内在的动力。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我个人觉得“文化”其实是“人化”,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达。
所以我自己觉得文化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还有一个概念,是“创新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创新和创新管理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价值观、准则、制度、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
创新文化非常重要的是它能够唤起新的能量、新的热情、新的主动性,所以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特别高兴的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比如故宫,很多故宫的文创产品都非常有意思。
还有网络上一些新的词语、概念、形象,它实际上都是一种跟大众生活相关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本身包括怎么创新、创新当中往哪创新,价值观在创新当中最重要,还有准则,依据什么规律来创新。
我之所以介绍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概念。
首先是关于文创,指的是文化、文艺创新,实际上是文艺作品创新,它很多用于一些传统文化标识的商业用途。
文创本身的商业性很强,但是它很多创意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讲它是“利用原生艺术品的符号语言、美学特征、人文精神、文化元素,以现代人的视角和现代生活的视角,来重新解读和重构原有的那种文艺作品。
我给大家介绍几个例子,一是故宫,这是一个颈枕,它用了中国古代人的发髻,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这个实际上就是在原有的文化符号加入现代生活元素。
另外一个是太和殿的脊兽做成了一个游戏,小动物排序、形象和名字都不对,需要儿童将它们做成正确的排序。
它实际上是普及了古代文化,但是用了当代人比较喜欢的一个模式。
在中国的文化创新当中,非常突出精神。
所以另外我想举得一个例子是贤二,源自于北京郊区的寺庙,里面全是高学历的出家人。
这个贤二是一个美术学院的硕士生,毕业后出家,在寺庙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漫画形象。
它活跃在网络和社会上,针对现代人的思想困惑传播禅学,比如它的语录,“孤独是想自己太多,心里装的人太少”。
它实际上对现代人有治愈的效果,提示你去想一些问题。
另外一个是“生活没有你想的那么黑暗,只是自己的感觉出了问题”,这个其实是引导心理的调试。
还有比如说,“难道追逐金钱地位有什么不对吗?”贤二问他的师父,他师父说“这些都是无常的,即使能带来暂时的快乐,也是不能长久的”。
这些话很简单、很白话,但是确实传递了如何引导老百姓想问题,启迪人们基础的想问题方式,有很强的教育和引领的意义,但是用了一个贤二的小和尚形象。
另外寺庙里学计算机的和尚,还创造了一个机器人,很先进,可以与人对话。
机器人是最先进的一个东西,它用机器人做了一个古代的中国的和尚的形象,来回应现代人想不通的一些问题。
这些都是中国当前文化创新当中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像这样的例子在科技化、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编者:接下来陆教授还会继续分享她对“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看法,我们将会在未来的京领说中继续发出。
将创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将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纳入教育方针说到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第一个很重要的是把创新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同时把创新发展的教育纳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比如十九大中明确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把创新当做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其次,就是这么多年,我们明确提出了“创新教育”这个概念。
一般的来讲我们就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明确指出核心是在我们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从兴趣出发想问题、爱琢磨,创新精神就是我们说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这三个角度。
最后,是制定政策,推进创新教育。
从2017年中办、国办发布的最新的一个文件,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把我们国家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变成一个规定内关键培养目标。
另外从13年到现在,从中央层面至少发布了22份文件促进创新创业。
这些文件的内容都很具体,比如说对大学生创业有税收优惠、培训补贴等。
除了创业给予的支持之外,明确要求大学必须实行创新人才培养的计划,要开发开放创业创新教育课程,要提供强化创新创业的实践资源,同时还提出了,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创业创新,要实行d性学制、评价体系改变等。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教育其次,就是积极推进传统文化创新教育。
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德国的文化教育其实与我们的文化教育存在一些差异,中国讲文化教育一般讲的是传统文化教育,德国讲文化教育更多讲的是是一种教育哲学,包含教育所有的概念。
所以在内核上我们是可以形成共识的,就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教育的核心是“人本”,“以人为本”,你只有“以人为本”,才能“一切从仁”。
其实在中国,我觉得创新教育最大的障碍,在于我们的人本精神的不透彻,中国传统文化会把“人”当成被塑造的对象。
中国的孩子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
中国人关注家庭、关注下一代,但是很少真正把下一代当成一个独立的、有自主能力的、独特的人。
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因为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说一个人不孝有三条,最不孝的是没有后代。
这个无后绝不仅仅是生理性的,它是社会性的。
中国人更希望下一代传承自己的家业、精神价值,包括文化。
其实中国人很重视孩子,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精神追求、事业发展的某种工具。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产生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塑造”。
我们把孩子当做一个课题,我们来塑造他,塑造他能够符合传承我的所有一切的要求。
这个思想其实是创新和人本最大的障碍。
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去突破。
在刚刚召开的教育大会上,我个人觉得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所谓“树人”就是“以人为本”。
而创新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唤起个体内在的动力、积极性、独特的个人才能,这是创新的本质。
这些年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努力。
比如说,我们进一步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我觉得我们在整个创新教育当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人本基础。
我们创造和积累各种宝贵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其实凝聚的是思想价值、经验认知、智慧技能、其实也凝聚着人类的宝贵情怀。
传统的这些东西,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我认为最精华的部分是历时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人性。
文化的本质其实是一种人性最充分的表达,所以它的人本是基础。
那么我们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创新教育的新形势、新途径。
比如,第一,倡导“致良知”,侧重品德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服务“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二,倡导生活化,传统文化一般比较高深,跟现代的语言和文化价值有区别,所以我们强调不能都是阳春白雪,也要贴近现实。
第三,倡导“知行和一”,文化是一种抽象的定义,但是一定要重视行为、重视实践。
第四,倡导现代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我们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其实目的就是开放和共享。
我简单的举几个例子,在上海一所小学,学生在学刺绣,将上海的新景以中华民族传统刺绣的方式呈现。
第二个例子是新疆的一所小学,他们每天进行晨诵、午读、暮写。
早上起来念诗,中午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晚上要写字,坚持数年。
第三个例子是潍坊,他们把文化渗透到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中,从艺术课程、活动学科、社团课程、等七个方面来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和教育。
传统文化创新中的创新教育那么第三个角度,传统文化创新中的创新教育怎么进行?这也是现在中小学实践当中需要重点抓的几个方面。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所以,很多教育者都提出了,创新一定不能用原有的评价体系,如分数等,来遏制学生,而是一定要创建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孩子身心放松,才有可能激发出他原有的求知欲,激发他创新的意识和行动,强调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和生活氛围。
比如说,第一是怎样创设情境,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要让他们觉得有意思。
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经常是给他们讲大道理,而这些离他们太远,真正能激发学生兴趣我觉得其实就两条:第一,求知欲望,他觉得好玩,想要知道。
第二是成功欲望,他的学习过程、创新过程能够获得肯定。
这两个是最关键的。
第二点,是怎样启发创新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发现问题,鼓励孩子思考问题,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
第三,是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够展现自己的创新成果。
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给孩子实践 *** 作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第四,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会,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实就是多讨论、碰撞。
第五,是要推动自觉,这方面我们可能有所忽略。
第六,是一种情趣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体验创新带来的愉悦感,就是说创新使他高兴,给他带来一种内在的满足,才能推动他创新习惯的养成。
第七,就是多鼓励,改变评价标准。
第八,是特别要注重师生关系的营造,营造创新性的思维环境,客观地说,我们其实在这个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还需我们更多的努力。
结语最后,我一直觉得国家领导人的这段话对我和教育界影响很大,他说“未来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
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
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
与智者威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
”这里说到一个“智”,说到一个“善”,其实对人来说,有智,你才能发展,有善,才能永生。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有智你才能有创造,有善,你的创造才能有方向。
那么我想,这次教育大会上国家领导人说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最根本的。
他提了这么6条:坚定理想信念、后执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我认为这6条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我们教育需要非常努力的地方。
未来京领新国际还会继续邀请专家在“京领说”栏目发表观点,欢迎关注头条号“京领新国际”以获取最新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的文化宝藏,是最有价值和教育激励作用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教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使命与任务。
学校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制定弘扬、传承教育计划。
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教育需要整体设计,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作出全面的安排。
2.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之中。
课程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课堂是主要阵地与途径。
学校要在课程课堂教学中有机、有序、自然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做到进课程、进课堂,使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结起来。
3.开展生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构化、主题化、序列化,与传统节日及重大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设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及教育。
4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镶嵌、植入学校的环境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办学思想体系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等中,营造良好的文化传承氛围,发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