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了解柳永的《雨霖铃》主要写了什么故事,首先要知道该词的创作背景。
柳永其人及《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柳永(987年—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其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因屡试不第,心中失意忧愤,常流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雨霖铃》就是柳永从汴京(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歌伎恋人的惜别之作。
《雨霖铃》讲述的故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上阕讲述的是词人与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描写离别时的环境,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城外的长亭,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词人通过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天下着雨,蝉声凄切,暮色阴沉,在这样的场景与恋人离别,虽然不忍离别,但却又不得不离别的矛盾心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描写设帐与恋人饯酒离别,非常留念这个地方,进一步表达了词人不想跟恋人分离,然而船家催着喊“开船”了,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词人与恋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尤其一句“念去去”,包含了离别的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下阕讲述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凄楚的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讲述的是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然而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描写的是自己一个人飘泊江湖,可能酒醒后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回想起以前醉酒了,都有人照顾,是多少幸福的事。
用“杨柳”、“晓风”、“残月”,更衬托出词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描写的是这次离别后,可以想象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过呢?“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描写的假设就有“千种风情”,由于没有心爱的人在身边,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
尤其最后一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柳永的《雨霖铃》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画心理。
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词人因写词杵仵仁宗后,流落坊间,给彾妓写唱词,这是,他离开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恋人歌姬分别时写的。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
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
“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
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
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不得不别的情景。
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
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别后思念的预想。
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
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
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
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
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
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
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
“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
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
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
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
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
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
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
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