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判断是很不准确的。
这不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而是整个教育的失败。
为什么这样说?自从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起,教育成了人人都想从中获利的事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参与校外补课只是其中一环。
其他众多环节还有:允许私人资本介入、民办学校与补课机构星罗棋布、教考分离、只凭分数定优劣、只教文化知识忽略思品培养、取消留级复读、中考过早分流、高考严进宽出等等众多环节,配合得严丝合缝,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于是,教育的本质、规律、目标、宗旨统统可以不顾。
办教育少投入多赢利成为首选,为师者的事业情怀被养家糊口的职业目的替代,求学者的学成报国被谋求个人更好出路替代。
处于这个教育产业链上的所有成员,在为了获利的市场黑赤膊鸡相斗,分外眼红,什么教育培养人、尊师爱生等等许多教育界的美好成为昔日黄花。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导致补课风盛行,一是应试教育,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残酷无情,类似于“丛林法则”;二是教育产业化,把学校办成了集团公司,掐尖招生,为了赚钱学校之间争生源,把学生当成摇钱树,当成广告牌,所谓状元生入学不要学费,还有大笔奖金。
各个学校都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害的家长掏空钱包去给孩子补课,生怕落在后面,自然也就加入了竞争队伍;原因之三是教师受到了教育产业化的影响,金钱至上,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商人,课上不讲,课下讲,有的甚至和社会补课机构串通,为其招生,搞的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于是人人补课,你赶我超。
学生择优录取,按分数高低进入不同学校是无可厚非的,几百年来都是这样。
学生就是要有好的学习成绩。
建国初期,也是应试教育,那时就没有补课,培养出来的专家、学者、教授都没有参加过补课班,学习成绩都很好,都是国家的栋梁。
这就说明补课没有必要,只是一种焦虑感的产物,是家长们被不良商家忽悠了的产物,是不懂教育,盲目拔苗助长的产物。
如果家长们达成共识,不再焦虑,一致同意取消各种补课,孩子们被解放了,能健康成长。
那些大发不义之财的补课机构倒闭了,学校的教学环境清洁了。
教育产业化的倾向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把学校办成企业,校长成为了老板,教师都是商人,那就根本失去了学校的宗旨,它也就不再是学校了。
学校本来是一块净土,没有利益可言,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地方,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靠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
如果有人盯上这块净土,借此发大财,那时绝对行不通的。
前些年靠补发了财的人要好好审理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发的财,可以让他们多少感觉到愧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