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时谪居永州所作,是柳宗元五言绝句的代表作。
地点自然是描写永州的雪景了。
一、作者简介柳宗元,出生于七百七十三年,卒于八百一十九年,终年四十六岁。
字子厚,河东即今山西永济人,因此,后人称"柳河东"。
唐德宗贞元九年进士。
早年官运通达,名噪一时,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核心成员。
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后奉诏返京,再贬永州刺史,卒于任所。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提倡古文运动,一同列为“唐宋八大家”,他的山水游记尤其被后人传诵。
他的诗很多都是被贬逐后所作,抒写谪情,描绘山水,大都含有悒郁伤感之情。
其风格明净简峭,清峻沉郁,卓然成家。
特别工于五言,后人将他的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韦应物相提并论,有巜柳河东集》传世。
二、原诗再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三、赏析柳河东这首巜七绝》诗,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读着这首诗,我们会从心里想象着,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万赖沉寂,一位鱼翁背上披着蓑衣,头上戴着箬笠的老渔翁,独自驾着一叶小舟,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的画面。
这首诗向读者展现的,其实就是诗人被贬后,不甘心所受到被贬后的屈辱,不干心被摧残和折磨,内心极度压抑孤苦,因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幻化的形象。
诗人心中以此寄托着自傲,那茫茫一片的万赖具寂,那千尘不染的静洁天地,烘托出渔翁高洁脱俗的精神境界。
那渔翁的凛然清高,傲视一切却是诗人人格寄托和写照。
鸟飞千山,万径人踪,一时间都归于“绝”、“灭”二字,在这渺无踪影的空无沉寂中,在这江天飞雪的苍茫迷离中,兀立着的只有一个“蓑笠翁”,这孤舟独钓的落寞弥漫了整个广漠萧索的空间,而这孤寞寒寂最后又都凝聚在鱼杆的尖端,在微微的寒风吹拂下,沉重而又悠闲地微微抖颤。
诗人独具匠心运用二十个字,远和近、大和小、动和静、虚和实错综统一地构成了一种若大的空疏、幽僻而寒峻的诗情和画意,便是这首《七绝》小诗的绝妙之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谢谢悟空问答老师邀请回答问题!江雪唐朝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字面翻译:很多的,宽广的山里鸟全部飞走看不见了;一万条的路径,人的踪迹消失了。
却看见宽阔的江心里,一只孤独的小渔舟,一个身披破蓑衣的渔翁,独自在江心中孤独的垂钓满江的寒雪。
柳宗元好像是描写的江南的雪景,不常下雪,偶尔也会下大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发生在江南山区。
寒江雪柳宗元曾被朝廷贬谪到永州,担任司马之职。
其实被贬官的文人,心情是痛苦的,满腔的牢骚,想说又不敢说,就会借助诗词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柳宗元写的《江雪》,通体透彻,不染一丝风尘,他寄情于山水,把人生的无奈和寂寞,借助空灵的南方雪,喊醒自己那份沉寂的清高,现实生活的四处碰壁,人生不得志,在江雪中挥洒的淋淋尽至。
展现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素描画。
下着鹅毛大雪的江上,一叶偏舟,一个披着蓑衣的渔翁,在万籁俱静的山水间,不着一只鸟,不见一个人,独自在洁白的雪中,缓慢放钩,钓着那种空灵的境界。
渔女柳宗元化用“千山”、“万径”凸显“孤舟”、“独钓”。
这是诗人的想象作品,并非只有这样的实际画面,南非的雪下的快,融化得也快,不会持续太久,鸟、人不会长久地踪灭,这是一种界地,一种假象的世外桃源,却是画面感极强,被历代文人所敬仰。
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全诗通体寒雪,山、江、水、东西覆盖着雪,山上下满雪,路上也是厚厚的雪,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到处白花花的景致跃然纸上。
总之,这是江南的雪,意象中的雪,不着边际,又近在眼前。
画面感十足。
却是柳宗元当时情感的迸发,思想的挥洒,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寄托。
借助洁净中的老渔翁抒发自己的高洁的思想情感、品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