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和“就”的关系很奇妙这个问题分两个方面解答。
第一,现行辞典上的说法。
其二,关于字义的演化。
其一、《成语词典》云:蹴:踏;就:成功。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并举了苏洵的话:“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至于苏洵是否首倡或首创此词,不可考。
感觉更接近于俗语,与“一口吃不得热豆腐”意思差不多。
其二、这个成语,妙就妙在“蹴”字和“就”字的关系上。
有人会认为这是会意字,比如《汉字字源》把这个字画成一幅画:汉字字源中的“蹴”字意象但许慎《说文解字》说得很明白,这是个形声字:蹑也,从足就声。
七宿切。
也就是说,在古音中,“蹴”和“就”念一个音儿。
先有个“就”字,表示用手接近,后来又加上足旁,表示用足来接近。
绝不是手脚并用。
那什么是“蹑”呢?一是踏步,二是追踪、跟随。
如果用“蹑”来解释“蹴”的话,一蹴而就的意思,应该踏步的意思,意思是不费丝毫力气,而第二义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
小篆“蹴”字字形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又用了另一个字来解释“蹴”:蹴、蹋也。
以足逆蹋之曰蹴。
蹋有两个意思,一是踏步,一是踢,就是用脚进击。
据段玉裁的说法,还是应该将“一蹴而就”的“蹴”解释为踏步。
如果 向后发力,不就是倒退了,怎么能达成目标呢?有人又会问,“就”和“蹴”本义区别在用手还是用足。
一蹴而就,不等于用手脚并用吗?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就的含义后来有发展,表示成功和达到。
蹴字含义相对来说,几千年来没什么变化,原地踏步。
用脚触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